剧情简介

《半生缘》书籍简介
《半生缘》是张爱玲(1920—1995)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1950年4月至1951年2月连载于上海《亦报》,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后经张爱玲旅美期间改写,1969年7月以《半生缘》为名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核心剧情
小说以​​1930年代旧上海​​为背景,围绕​​顾曼桢​​(独立坚韧的都市女性)与​​沈世钧​​(温文尔雅的公司职员)的爱情悲剧展开:

​​相遇与相爱​​:曼桢与世钧因同事关系相识,逐渐发展为恋人。曼桢出身贫寒,需独自承担家庭重担(供弟弟读书、照顾姐姐曼璐),但仍坚持对爱情的纯粹追求。
​​命运转折​​:曼桢的姐姐曼璐(为维持家庭当交际花)因嫉妒妹妹的爱情,设计陷害曼桢——将其囚禁并强迫她为祝鸿才(曼璐丈夫)生子。世钧因误会曼桢“移情别恋”(实则是曼璐的阴谋),加之父亲病危催促其与表妹石翠芝结婚,被迫离开上海。
​​分离与重逢​​:曼桢逃离魔掌后,发现世钧已与翠芝结婚;翠芝虽不爱世钧,却因家庭压力维持婚姻。多年后(14年后),曼桢与世钧在街头偶遇,曼桢只说了一句“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道尽岁月的无奈与人生的遗憾。
主题与风格
小说以​​“乱世中的爱情悲剧”​​为核心,通过曼桢、世钧、曼璐、翠芝等人物的命运,探讨了​​女性独立、爱情与现实的冲突、命运的无常​​等主题。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平淡中见深刻”的语言,展现了旧上海都市生活的苍凉与人性的复杂。

《半生缘》书籍简介 《半生缘》是张爱玲(1920—1995)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1950年4月至1951年2月连载于上海《亦报》,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社出版单行本;后经张爱玲旅美期间改写,1969年7月以《半生缘》为名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 核心剧情 小说以​​1930年代...(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生于上海,1995年9月逝于美国洛杉矶。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又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从而形成中西兼备的文学视野。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洞察人性的幽微,又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写出了大变动时代下的众生相,意象 丰富,独创了一种苍凉的文学笔法,在承续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文学世界。


经典金句(5)
《半生缘》经典台词
张爱玲的语言以​​含蓄、凄美、富有哲理​​著称,《半生缘》中的台词多围绕“爱情、命运、遗憾”展开,以下是部分代表性句子:
​​关于“命运与遗憾”​​:“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曼桢与世钧14年后重逢时的感慨,道尽岁月流逝与人生错过的无奈。“十四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世钧回忆与曼桢的过往,强调青春爱情的短暂与珍贵。
​​关于“爱情的纯粹”​​:“我要你知道,在这世界上总有一个认识等着你的,不管什么时候,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世钧对曼桢的深情承诺,体现爱情中的坚守与信念。“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曼桢对爱情的感悟,将爱情升华为岁月的沉淀。
​​关于“女性的坚韧”​​:“她坐在那里,他站得很近,在那一刹那间,他好像是立在一个美丽的深潭的边缘上,有一点心悸,同时心里又感到一阵阵的荡漾。”——描写曼桢的美丽与从容,展现其在困境中的坚韧。“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曼桢对人生的感慨,体现其对爱情与生活的矛盾心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