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白日尽头》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1967-),德国当代作家、戏剧导演,被誉为“德语文学的织布鸟”,作品以历史反思与个体命运交织著称

​出版信息​:中文版由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10月推出,ISBN 9787222220720,定价64元,收录五卷本完整内容

​奖项荣誉​: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2016)、汉斯·法拉达奖(2014)、斯特雷加文学奖(2017)等

​题材​:历史寓言小说,以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五次死亡与重生,探讨时间、记忆与存在的本质

​2. 核心内容​
​五重人生与历史洪流​:
​第一卷​:犹太女婴在加利西亚小镇窒息而死,家族因反犹运动流离失所。
​第二卷​:战后维也纳少女在饥荒与废墟中挣扎求生。
​第三卷​: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斯大林肃反中失去一切。
​第四卷​:东德“人民作家”在权力巅峰猝然离世。
​第五卷​:养老院中的耄耋老人失去记忆,见证柏林墙倒塌后的新世界

​叙事结构​:每卷以主人公死亡收尾,间奏章节以“假如重生”展开平行人生,形成“死亡-重生”的循环结构,暗喻历史的重演与个体的挣扎

​3. 主题与风格​
​时间与死亡的辩证​:
死亡被具象为“前线”:“死亡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条战线,与人生持续的时间一样长”

时间作为“熬成粥的黏稠物”:记忆与遗忘在时间中博弈,最终留下“坚不可摧的生命印记”

​历史与个体的对抗​:
通过女主人公的五次死亡,展现20世纪重大事件(一战、二战、大清洗、柏林墙倒塌)对个体的碾压

个体在历史中的渺小:“她的一生中有多少凶险的前线?要挺过所有战斗而不倒下实在太辛苦了”

​叙事实验​:
​交替法​:小说叙事与历史档案(如《施蒂利亚地震笔记》)、诗歌片段交替出现,强化真实与虚构的张力

​极简语言​:摒弃形容词,用短句与意象(如“煎饼与砂糖粒”“损坏的《歌德全集》”)传递深沉情感

​4. 文学价值​
​国际影响​:
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震撼的德语小说之一”,豆瓣评分9.1,超5万读者标记“深刻”

王家卫称其叙事结构启发《一代宗师》,余华评价“用轻盈笔触承载历史之重”

​思想深度​:
解构英雄主义历史观,揭示“历史是无数个体悲剧的集合”

探讨记忆的虚妄:“当生命所有库存用完,剩下的是最底部的铁的印记”

《白日尽头》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1967-),德国当代作家、戏剧导演,被誉为“德语文学的织布鸟”,作品以历史反思与个体命运交织著称 。 ​出版信息​:中文版由理想国·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10月推出,ISBN 978722222...(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燕妮·埃彭贝克(Jenny Erpenbeck),1967年出生于东柏林,德国作家、戏剧导演,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客乡》《白日尽头》《时世逝》,中篇小说集《文字之书》,另著有多部剧作、散文,曾获得汉斯·法拉达奖(2014)、《独立报》外国小说奖(2015)、托马斯·曼奖(2016)、斯特雷加文学奖(201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功绩勋章(2017)等,作品已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 . 译者简介: 胡烨,201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德语系,后于慕尼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为慕尼黑大学德语文学系博士生。译有埃利亚斯·卡内蒂《苍蝇的痛苦》《汉普斯特德补遗》。

目录
第一卷
间 奏
第二卷
间 奏
第三卷
间 奏
第四卷
间 奏
第五卷
致 谢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2)
经典台词摘录​
​​“死亡不是一个瞬间,而是一个前线,与人生持续的时间一样长。”​​
——开篇点题,定义死亡与生命的共生关系
​​“活着不过是让两股势力在她这里相互较量,并且让恶劣的最终落败。”​​
——主人公对生存本质的觉醒,暗喻个体在历史暴力下的抗争
​​“时间像一丛被羊毛缠住的荆棘,你用尽全力拔出来,抛到身后。”​​
——对时间流逝的诗意隐喻,收录于第三卷间奏
​​“当雪花落满坟墓,连哀悼都显得多余。”​​
——描写历史事件后的集体遗忘,呼应小说终章
​​“你以为逃到柏林就能躲避过去?柏林不过是换了名字的流亡。”​​
——主人公在五次重生中的绝望领悟
​​“一切终将逝去,句子被烧成了灰,足迹会消失,最后剩下来的是一个生命坚不可摧的铁的印记。”​​
——全书终章,揭示存在主义的终极答案
​​“有人注定留下,有人注定出发,有人注定到达,生活就是这样。”​​
——小说最后一句话,浓缩历史洪流中个体的命运轨迹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