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白门柳》是广东作家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以明末清初(1644-1645年)的南京为背景,聚焦钱谦益、柳如是、冒襄、董小宛等人物,展现知识分子在朝代更迭中的挣扎与抉择。
核心冲突:
政治与道德的撕裂:复社文人(如黄宗羲、冒襄)与阉党余孽(如阮大铖)的斗争,以及士大夫在明朝覆灭后投清或抗清的立场分歧。
爱情与利益的纠葛:钱谦益与柳如是“老夫少妻”的婚姻,柳如是以智谋助夫复官,却在清军南下后因钱谦益降清而投池殉节;冒襄与董小宛的爱情因战乱与家族利益屡遭波折。
传统与变革的碰撞:黄宗羲等知识分子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挑战封建经济秩序,但最终因现实阻力难以实现。
关键情节:
荐婚与复官:柳如是巧妙自荐与钱谦益结为夫妻,助其化解政治危机,重获官职。
秦淮风月与家国巨变:复社文人在秦淮河畔的诗酒风流,与李自成破北京、清军南下的血腥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殉节与觉醒:柳如是投池殉节,黄宗羲从空谈转向抗清,冒襄在家族破败后流亡,最终归隐。
《白门柳》是广东作家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以明末清初(1644-1645年)的南京为背景,聚焦钱谦益、柳如是、冒襄、董小宛等人物,展现知识分子在朝代更迭中的挣扎与抉择。 核心冲突: 政治与道德的撕裂:复社文人(如黄宗羲、冒襄)与阉党余孽(如阮大铖)的斗争,以及...(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斯奋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
(展开全部)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
“位卑未敢忘忧国。”
——柳如是殉节前对钱谦益的控诉(第3部)
意义:以弱女子之口批判士大夫的虚伪,凸显个体在乱世中的气节与觉醒。
“你们谈国事,像说梦;我们谈风月,像说真。”
——董小宛对冒襄的嘲讽(第2部)
意义:解构文人空谈误国的虚妄,揭露理想与现实的割裂。
“工商皆本,农末俱利。”
——黄宗羲向史可法进言(第1部)
意义:提出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挑战“重农抑商”传统,预示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我宁可做明朝的狗,也不做清朝的官!”
——史可法抗清遗言(第3部)
意义:强化民族气节符号,批判清军入关对华夏文明的践踏。
“你们争的是气节,我争的是活路。”
——阮大铖对复社文人的嘲讽(第1部)
意义:揭露权力斗争中道德与生存的悖论,批判文人集团的迂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