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巴赫传:时代、观念与书籍》书籍简介
《巴赫传:时代、观念与书籍》是西班牙音乐家、音乐史家拉蒙·安德烈斯(Ramón Andrés)撰写的巴赫传记,2025年4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ISBN:9787521770353)。本书以巴赫去世后留下的80多本藏书(涵盖神学、哲学、诗歌与乐谱)为切入点,结合其生平轨迹与时代背景,重构了“西方音乐之父”巴赫(1685—1750)的精神世界,探讨了音乐创作与时代精神、人文观念的内在关联。
核心内容
生平与逆境:
书中打破“巴赫在恬静中创作”的浪漫想象,还原其真实人生:作为一家之主,他需为并不富裕的家庭奔波;1723年赴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教堂乐监后,虽获得发展空间,却面临赞助人(如莱比锡市议会)的不理解、工作分歧,以及家庭成员离世(第一任妻子与11个孩子早逝)的打击。与贝多芬的“愤懑”形象不同,巴赫在荆棘丛生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音乐的专注,展现出“永不低头的英雄主义”。
音乐与时代:
巴赫生活在启蒙运动酝酿期(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出版于其去世前两年,卢梭《社会契约论》出版于其去世12年后),虽关注周遭变化,但唯一吸引他的是音乐。他的创作融合了理性与心灵:吸收莱布尼茨、沃尔夫等理性主义者的“秩序与和谐”观念,借鉴玫瑰十字会的“天体和谐论”(用数字比例表现“至高心灵状态”),并受宗教诗歌启发(如海因里希·穆勒的灵肉解脱思想),将神性、数学之美与死亡接纳融入作品。
藏书与精神世界:
巴赫的藏书室是其“日常生活与思考的空间”,书中通过分析其阅读的书籍(如神学著作、哲学文本、诗歌),揭示其音乐创作的源泉: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源于理性主义)、对“死亡”的接纳(源于宗教观念)、对“灵与肉”的探索(源于神秘主义)。这些观念贯穿其作品,如《马太受难曲》对“救赎”的诠释、《哥德堡变奏曲》对“数字隐喻”的运用。
《巴赫传:时代、观念与书籍》书籍简介 《巴赫传:时代、观念与书籍》是西班牙音乐家、音乐史家拉蒙·安德烈斯(Ramón Andrés)撰写的巴赫传记,2025年4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ISBN:9787521770353)。本书以巴赫去世后留下的80多本藏书(涵盖神学、哲学、诗歌与乐谱...
(展开全部)拉蒙·安德烈斯(Ramón Andrés)
1955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哲学家、散文家和诗人,曾担任那不勒斯大学教授,目前作为圣霍尔迪加泰罗尼亚皇家美术学院和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院士活跃在西班牙文化界,并与巴塞罗那人文艺术研究院合作从事文化推广活动,定期在西班牙国内举办哲学和艺术类讲座和研讨会。年轻时曾作为职业音乐家在欧洲多国巡回演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曲目,专业的音乐训练使他能够从音乐语言的角度深入研究音乐和思想史。2006年,凭借《巴赫传》获巴塞罗那城市奖;2015年,因其广博的学识和文学成就被西班牙国王授予维亚纳亲王文化奖;2021年,凭借《音乐的哲学与慰藉》获西班牙国家散文奖。被誉为“具有文艺复兴人物气质”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
音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音乐,是因为旋律会与我们自身产生共鸣。我们的大脑经常需要重整自我,逃离混乱与困境,而音乐使这种重整成为可能。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后来的希腊,音乐被用来治疗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音乐疗法,它在毕达哥拉斯学派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听到平静的音乐时,那种幸福感会激发同理心。音乐在我们耳边告诉我们它所知道的克服逆境的一切方法。
——拉蒙·安德烈斯
------
拉蒙·安德烈斯再一次震撼了我们,他的博学多才不仅令他能够自然地从科学跳到文学和艺术,还使我们陶醉在他游移的叙述中,领悟生命的核心。其中,普遍的真实与令人眼花缭乱的微小细节交织在一起。
——弗朗西斯科·卡尔沃·塞拉列尔,《国家报》(El País)
拉蒙·安德烈斯通过对作品的博学性和文雅性的无尽钻研,凭借其流畅的文字,为作品赋予了任何专家都无法超越的历史性。
——托尼·蒙特西诺斯,《理性报》(La Razón)
拉蒙·安德烈斯的作品展示了其多元视角和广泛兴趣,其中蕴藏着纯粹的人文主义和对知识的渴望。
——安东尼奥·科里纳斯,《世界报》(El Mundo)
拉蒙·安德烈斯在我们这里是一位罕见的人物——他写的随笔既妙趣横生,又蕴含丰富的知识。
——卡莱斯·巴尔瓦,《先锋报》(La Vanguardia)
拉蒙·安德烈斯是一位智者,他的作品对铁杆音乐爱好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他创造了由耳朵决定的智慧。
——费利克斯·德·阿苏阿
拉蒙·安德烈斯是西班牙目前最具原创性和深刻性的散文家之一,他是一位热情的实践知识传播者,不拘泥于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归类,而擅长将各种观念和资料结合起来并乐在其中。他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切入现实生活的复杂之中。
——巴勃罗·J. 巴勇,《塞维利亚日报》(Diario de Sevilla)
书中的台词以巴赫的创作理念、对生活的态度及时代精神的反思为核心,反映了其“深刻而内在”的精神世界:
“他(巴赫)对于音乐始终保持惊人的专注。无论境遇如何,巴赫都能克服万难沉潜在音乐中。”()
解读:这句话概括了巴赫的核心特质——对音乐的“专注”。即使面对家庭负担、工作分歧,他仍能将生活的不幸转化为音乐的动力,体现了“艺术高于生活”的信念。
“巴赫生活的时代,启蒙运动还在酝酿中……唯一对他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只是音乐。”()
解读:巴赫并未被启蒙运动的“理性浪潮”裹挟,而是专注于音乐本身。这种“专注”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西方音乐的核心支柱”(如安东·韦伯恩所言“一切尽在巴赫”)。
“巴赫并不能这样简单地被定义,真实的巴赫是更加深刻而内在的。”()
解读:这句话反驳了对巴赫的“简单标签化”(如“虔诚信徒”“务实作曲家”),强调其创作的“内在性”——融合了理性、信仰与对生命的思考,而非单一动机的产物。
“与总是眉头深锁、愤愤不平的贝多芬的历史形象相比,巴赫则是在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一个面对平凡生活的起起伏伏却永不低头的英雄主义形象。”()
解读:通过对比贝多芬的“愤懑”,突出巴赫的“英雄主义”——在平凡生活的挫折中保持坚韧,将痛苦转化为音乐的“慰藉”(如《马太受难曲》对“救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