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奥勃洛莫夫》书籍简介
一、核心信息
​​作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万·冈察洛夫(Ivan Goncharov,1812-1891),创作于1859年。
​​文学地位​​:世界文学史上首部以“多余人”形象为核心的小说,被誉为“俄国文学的圣像”,深刻揭示19世纪俄国农奴制社会的腐朽。
​​核心人物​​:
​​奥勃洛莫夫​​:地主知识分子,慵懒、耽于幻想,一生沉溺于床榻,最终因肥胖中风而死。
​​奥尔加​​:独立女性,试图用爱情唤醒奥勃洛莫夫,失败后选择与实干者希托尔兹结婚。
​​希托尔兹​​:奥勃洛莫夫的对立面,象征新兴资产阶级的积极行动力。
二、内容架构
​​主线叙事​​
以奥勃洛摩夫的“一生中的几天”为线索,通过三阶段展现其精神死亡:
​​童年与堕落​​:贵族庄园溺爱环境导致惰性萌芽,父母灌输“劳动可耻”的扭曲价值观。
​​青年挣扎​​:好友希托尔兹带他接触社会,与奥尔加的恋情短暂激发其觉醒,但最终被惰性吞噬。
​​婚姻终结​​:与房东寡妇普西尼钦娜结婚,在安逸中彻底沉沦,成为“活死人”。
​​关键情节​​
​​“奥勃洛摩夫之梦”​​:主人公幻想建立理想庄园却从未行动,梦境与现实的割裂象征理想主义者的溃败。
​​三次“行动失败”​​:拒绝改革计划、逃避奥尔加的爱情、依赖女房东生存,揭示其性格的不可逆性。
​​死亡隐喻​​:因过度肥胖中风而死,暗示腐朽制度下个体生命的必然消亡。
三、艺术特色
​​心理写实主义​​
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惰性:如“宽松的睡衣”“肥大的拖鞋”“永远铺着未收拾的床铺”,将抽象性格具象化。
​​社会批判​​
揭露农奴制对精神的戕害:奥勃洛摩夫的懒惰实为对封建寄生生活的病态适应,其死亡象征旧制度的终结。
​​结构创新​​
采用“静态叙事”:无外部事件冲突,全篇聚焦人物内心演变,开创“性格决定命运”的小说范式。

《奥勃洛莫夫》书籍简介 一、核心信息 ​​作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万·冈察洛夫(Ivan Goncharov,1812-1891),创作于1859年。 ​​文学地位​​:世界文学史上首部以“多余人”形象为核心的小说,被誉为“俄国文学的圣像”,深刻揭示19世纪俄国农奴制社会的腐朽。 ​​核心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冈察洛夫,(1812-1891),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代表作有《平凡的故事》《奥勃洛莫夫》《悬崖》等。 译者:陈馥,(1934年-),云南大理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历任北京俄语学院教师、新华通讯社对外部及国际部新闻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部编审。主要译著有《布宁文集》《奥勃洛莫夫》《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合译)等。

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2)
“我连起床的勇气都没有,怎么去改变世界?”​​
(奥勃洛摩夫对希托尔兹的辩解) 第一部 暴露行动惰性与自我欺骗的循环逻辑
​​“爱情?那不过是多此一举的刺激!”​​
(拒绝奥尔加时) 第二部 否定情感价值,反映灵魂的空洞化
​​“我的灵魂需要的是永恒的安息,而不是动荡的追求。”​​
(日记独白) 第三部 揭示“多余人”精神死亡的深层原因
​​“你是一团柔软的棉花,连风都懒得吹动你。”​​
(奥尔加的绝望评价) 第二部 以物喻人,强化性格批判力度
​​“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埋葬旧制度,但谁来埋葬我们?”​​
(希托尔兹的呐喊) 第三部 指出“多余人”群体的历史宿命
​​“床榻是我的王国,床单是我的旗帜。”​​
(自嘲式宣言) 第一部 将堕落生活仪式化,凸显异化程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