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奥波波纳克斯》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莫尼克·威蒂格(Monique Wittig,1935-2003),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先驱、新小说派代表作家,提出“异性恋契约”理论,影响朱迪斯·巴特勒等学者

​译者​:张璐(法国新索邦大学博士,专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出版信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3月首版,ISBN 9787559681621,平装280页

​奖项与荣誉​:法国美第奇奖(1964年),玛格丽特·杜拉斯、克洛德·西蒙等名家盛赞

​2. 核心内容​
​自传性叙事​:以女孩卡特琳·勒格朗的童年视角展开,模糊时间与空间秩序,通过感官碎片(气味、光线、触觉)还原未被性别与规训束缚的童年世界

​核心意象​:
​奥波波纳克斯​:虚构的“不可名状之物”,象征童年本质——自由、混沌、超越定义。书中将其描述为“既非动物、植物,亦非矿物界”的存在

​修道院生活​:寄宿学校中的宗教仪式、修女形象与女孩们的秘密游戏交织,展现信仰与欲望的冲突

​关键情节​:
​死亡启蒙​:凯吕斯老师的死亡成为卡特琳首次直面死亡的契机,标志童年纯真的消逝

​奥波波纳克斯的显现​:通过女孩们的涂鸦、游戏与幻想,揭示其作为“集体潜意识”的隐喻——所有女孩共享的叛逆与创造力

​3. 主题与风格​
​反叛性别规范​:
摒弃传统代词“我”或“她”,采用中性代词“你/你们”,构建普遍性童年视角,消解性别身份的社会建构

奥波波纳克斯被定义为“力量与反抗”,暗喻女性突破异性恋契约的束缚

​先锋写作实验​:
无分段、极简标点,诗化散文体打破线性叙事,如“风纷纷合合,天绿绿蓝蓝”

感官描写主导:“晕开的墨水”“蝴蝶颤抖的翅膀”构建沉浸式童年场域

​存在主义内核​:
童年作为“未被规训的乌托邦”,与成人世界的秩序形成对比,追问存在的本质

​4. 文学价值​
​女性主义经典​:被朱迪斯·巴特勒称为“性别理论的文学先声”,揭示童年性别身份的流动性

​新小说派代表作​:与阿兰·罗伯-格里耶、娜塔莉·萨洛特齐名,以形式实验革新文学表达

​跨文化共鸣​:中文版入选2025年“明室新书分享会”重点书目,引发对童年本质的全球讨论

《奥波波纳克斯》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莫尼克·威蒂格(Monique Wittig,1935-2003),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先驱、新小说派代表作家,提出“异性恋契约”理论,影响朱迪斯·巴特勒等学者 。 ​译者​:张璐(法国新索邦大学博士,专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 ​出版信息​:北京...(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莫尼克·威蒂格(Monique Wittig,1935—2003) 法国作家、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法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提出了“异性恋契约”(heterosexual contract)的概念,是性别研究无法绕开的人物,影响深远。威蒂格同样因其文学作品享有盛名,她的写作打破了文体和语言的规范,超越了性别界限。代表作有《直人思维》《奥波波纳克斯》《女游击战士》等。 +++ 【译者简介】 张璐 法语译者,法国新索邦大学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博士在读,译有《黄金年代》《好咖啡为什么好》《莫里索:亲密时刻》等。

目录
奥波波纳克斯
后记 一部振聋发聩的作品
注释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9)
经典台词摘录​
​​“一千个小女孩在一起,向你涌来,把你淹没。”​​
——开篇宣言,定义童年为集体涌动的生命力
​​“奥波波纳克斯:可以伸展。无固定形状,因此不可描述。界,既非动物界,也非植物界,亦非矿物界,即无法界定。”​​
——核心意象,隐喻童年与女性气质的不可规训性
​​“爱可以通往任何地方,包括深渊。”​​
——卡特琳对情感的觉醒,暗示自由与危险的共生
​​“衰老一年年加深了我的伤感,而我的生命却一天天更繁华璀璨。”​​
——晚年独白,消解线性时间对生命的禁锢
​​“你以为逃到山上就能躲避死亡?雪山才是死亡最好的朋友。”​​
——自然与死亡的哲学对话,呼应童年与成年的边界
​​“我终于明白,童年不是失去的乐园,而是永远在呼吸的现在。”​​
——全书收尾,重构童年作为永恒的精神原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