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Лев 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国文学巨匠,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
创作时间:1873-1877年,历时四年完成,经历十二次修改,融合托尔斯泰对婚姻、宗教、社会改革的深刻思考。
出版信息:1877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于大卫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靳戈译)等多家推出,豆瓣评分9.3分。
题材: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以19世纪俄国社会转型期为背景,通过双线叙事展现伦理冲突与人性困境。
2. 核心内容
双线叙事结构:
安娜线:贵族贵妇安娜追求爱情自由,与军官渥伦斯基相恋,却因社会排斥、情感破裂最终卧轨自杀。
列文线:地主列文探索农业改革与精神救赎,通过土地制度变革与宗教哲学思考实现自我成长。
主题思想:
婚姻与道德:揭露贵族社会虚伪伦理,批判包办婚姻与婚外情的双重标准(如安娜被上流社会孤立)。
社会转型:通过列文的庄园改革,反映农奴制崩溃后俄国农村的阶级矛盾与思想变革。
存在主义哲思:探讨“幸福是什么”,安娜的悲剧与列文的救赎形成鲜明对照。
关键情节:
安娜的觉醒:舞会上与渥伦斯基一见钟情,突破宗教束缚追求爱情,却陷入社会舆论与情感猜忌的漩涡。
列文的探索:从怀疑主义转向宗教信仰,提出“为灵魂而活”的哲学,最终在乡村生活中找到意义。
结局对比:安娜自杀象征个体反抗的毁灭,列文通过劳动与信仰实现精神重生。
象征体系:
火车意象:安娜的死亡与列文的新生均与火车相关,隐喻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宗教隐喻:列文反复阅读《福音书》,将基督教博爱思想与土地改革结合。
3. 文学地位与影响
现实主义巅峰:被高尔基称为“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塑造了安娜、列文等经典文学形象。
全球传播:被改编为电影、戏剧超百部,2012年乔·怀特执导电影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
思想遗产:对婚姻自由、女性觉醒的探讨影响后世,如西蒙娜·德·波伏娃称其为“女性主义的先声”。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下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附录:《安娜·卡列尼娜》各章内容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