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金山》是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9年,以广东开平方家五代人的跨国迁徙为主线,全景式展现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华侨在加拿大的生存史与身份认同困境。
第一代:方得法的血泪拓荒(1879-1910)
16岁的广东少年方得法(方家第二代)被“红毛”诱骗至加拿大修筑太平洋铁路,目睹工友冻饿而死、尸骨无存。他因发现红毛遗留的狗头金而暴富,回乡退婚娶妻,却因“金山客”的身份陷入家族与乡邻的排斥。
第二代:六指的守望与抗争(1910-1940)
妻子六指留守碉楼,以绣品贸易维生,抚养子女。她与管家墨斗暗生情愫,却因封建礼教压抑情感。长子锦山被拐卖至美国,次子锦河投身抗日,女儿锦绣因“一碗饭运动”与白人青年相恋,最终死于日军轰炸。
第三代至第五代:离散与遗忘(1940-2020)
锦河之子延龄:摇滚乐手与“骨肉皮”纠缠,象征后现代价值观的冲击;
锦绣之子怀乡:经历文革后移民加拿大,与家族历史渐行渐远;
第五代艾米:对碉楼与家族往事漠然,隐喻文化根脉的断裂。
关键冲突:
生存与尊严:华工在铁路工地遭白人歧视、剥削,方得法靠金矿发迹却难逃“他者”标签;
传统与现代:六指坚守碉楼象征文化根脉,子女们却因移民、战乱、思潮更迭逐渐背离;
记忆与遗忘:家族相册、银信(侨批)成为历史见证,年轻一代对先辈苦难的漠视构成精神断代。
《金山》是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9年,以广东开平方家五代人的跨国迁徙为主线,全景式展现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华侨在加拿大的生存史与身份认同困境。 第一代:方得法的血泪拓荒(1879-1910) 16岁的广东少年方得法(方家第二代)被“红毛”诱骗至加拿大修筑太平洋铁...(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翎, 浙江温州人。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86年赴加拿大留学,分别在加拿大的卡尔加利大学及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和听力康复学硕士。现定居于多伦多市, 在一家医院的听力诊所任主管听力康复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海外写作发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邮购新娘》(台湾版名《温州女人》),《交错的彼岸》, 《望月》(海外版名《上海小姐》), 中短篇小说集《雁过藻溪》,《盲约》,《尘世》等。曾获第七届十月文学奖(2000),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优秀散文奖(2003),首届加拿大袁惠松文学奖(2005),第四届人民文学奖(2006),第八届十月文学奖(2007),《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度优秀小说奖(2008)。小说多次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其中篇小说《羊》,《雁过藻溪》和《余震》分别进入中国小说学会2003年度,2005年度和2007年度排行榜。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金山梦
第二章 金山险
第三章 金山约
第四章 金山乱
第五章 金山迹
第六章 金山缘
第七章 金山阻
第八章 金山怨
尾声
加拿大近代华侨历史大事记
研究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第一章 金山梦
第二章 金山险
第三章 金山约
第四章 金山乱
第五章 金山迹
第六章 金山缘
第七章 金山阻
第八章 金山怨
尾声
加拿大近代华侨历史大事记
研究参考书目
生存困境
“金山不是山,是无数华工的尸骨堆成的坟。”(方得法初抵加拿大)
“他们用银元买下唐人街的店铺,却买不回尊严。”(六指经营绣坊时感慨)
身份认同
“在加拿大,我们是中国人;回到中国,我们成了异乡客。”(锦河自述)
“碉楼是空的,装得下百年风雨,却装不下一个完整的家。”(艾米凝视废墟)
女性命运
“女人的一生,不过是绣针穿引的线,缝补着别人的破碎。”(六指临终独白)
“自由不是选择,而是被迫的觉醒。”(锦绣反抗包办婚姻时)
历史隐喻
“银信是飘洋过海的脐带,剪断了,血脉就只剩干涸的河床。”(方家老仆墨斗)
“历史不是死去的往事,是活着的伤疤,每碰一次,就渗出新的血。”(小说尾声)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进不去的地方。”
这句话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相信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大多数人为了梦想不顾一切障碍努力奋斗的人却只是少数。”
揭示了实现梦想的艰辛与不易,强调了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
“你无法改变别人如何对你或怎么谈论你。但你能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反应。”
这句话教导人们要专注于自我提升,而不是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学会认真,学会忠诚,适者才能生存。懂得永恒得要我们进化成更好的人。”
强调了适应环境、不断进步的重要性,以及忠诚与认真的品质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真爱永远不会太迟。”
这句话表达了对真爱的坚定信念,无论时间早晚,真爱都值得等待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