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恸问苍冥:日军侵华暴行备忘录》​​ 是作家金辉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首版于199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再版时新增后记《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全书以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系统梳理日军暴行,结合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多维度分析,揭示战争背后的人性之恶与文明之殇。该书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被誉为“一部滴血的民族记忆档案”。

​​1. 暴行之实录:血泪铸就的备忘录​​
​​数据与细节​​:全书收录400余目、113个专题,涵盖南京大屠杀、731部队人体实验、细菌战、三光政策等暴行,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即达30万以上。书中详述日军割肉喂狗、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非人暴行,字字泣血。
​​个案聚焦​​:通过幸存者口述(如被铁丝穿透嘴唇的战士遗言)、日军战犯日记等,还原历史现场。例如,长春731部队遗址中“石狮子会动时才是活的”等细节,直击人性深渊。
​​2. 历史之追问:民族性格与战争根源​​
​​“他们为什么要杀人”​​:剖析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基因,如神道教“洁净观”催生屠杀“不洁者”、武士道“玉碎”精神异化为集体疯狂。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反思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集体麻木,揭示“落后挨打”的历史循环。
​​3. 哲学之思辨:战争与人性的永恒命题​​
​​暴力的非理性​​:日军士兵从“普通青年”到“杀人机器”的转变,揭示战争对人性的异化;
​​受害者的创伤​​:通过慰安妇、孤儿等群体的命运,展现战争创伤的代际传递;
​​文明的悖论​​:现代科技(如毒气战、细菌武器)成为屠杀工具,反思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4. 再版新视角: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
​​三个日本​​:传统学习型文明(奈良唐风)、军国主义扩张(明治维新)、战后民主转型(美国改造);
​​两个中国​​:近代屈辱的中国与当代崛起的中国,呼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恸问苍冥:日军侵华暴行备忘录》​​ 是作家金辉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首版于199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再版时新增后记《三个日本与两个中国》。全书以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系统梳理日军暴行,结合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多维度分析,揭示战争背后的人性之恶与文明之殇。该书获首...(展开全部)

目录
总序 张震/1
开篇两个民族的一个世纪/1
备忘录一 193l一1936
一问苍冥 他们为什么要杀人/78
备忘录二 1937-1938/162
备忘录三 1939一1945/221
二问苍冥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
余篇 度尽劫波/427
(展开全部)

​​“骨头丢出去,狗总会抢的。”​​
​​语境​​:批判清政府割地赔款政策,揭露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
​​意义​​:警示国家主权不容妥协,落后必遭欺凌。
​​“他们杀人的逻辑,是权力对生命的践踏。”​​
​​语境​​:分析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戮即荣耀”的扭曲价值观。
​​意义​​:直指极权主义的非人性本质。
​​“我们跪着挨打,是因为站着的历史已被斩断。”​​
​​语境​​:反思近代中国思想禁锢导致的民族劣根性。
​​意义​​:呼吁精神觉醒与文化重建。
​​“731部队的焚尸炉,烧掉的不仅是尸体,还有人类的良知。”​​
​​语境​​:揭露日军细菌战反人类本质。
​​意义​​:批判科技伦理失范的灾难性后果。
​​“历史不是死者的纪念碑,而是生者的清醒剂。”​​
​​语境​​:全书结语,呼吁铭记历史而非延续仇恨。
​​意义​​:强调历史教育的现实价值。
“他们为什么要杀人?”
背景:这句金句反映了书中对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暴行的深刻反思。
意义:这句金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性。它促使我们探究日本侵略者进行残酷暴行的根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
“我们为什么被屠杀?”
背景:这句金句反映了书中对中国在战争中遭受屠杀的深刻反思。
意义:这句金句提出了一个痛苦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中国在战争中的命运和历史的教训。它引导我们反思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
“任何历史回顾都是为着创造今天和走向明天。”
背景:这句金句反映了书中对历史回顾的意义的深刻阐述。
意义:这句金句强调了历史回顾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珍惜当下的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它提醒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