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星形广场》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处女作(1968年),以二战后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Raphaël Schlemilovich)的荒诞经历,探讨身份认同、历史创伤与犹太人困境。身份的虚幻性主人公拉法埃尔是一个无国籍的犹太青年,因继承叔父遗产一夜暴富,成为穿梭于巴黎、维也纳等地的“花花公子”。他不断更名改姓,时而伪装成反法西斯斗士,时而沦为纳粹帮凶,甚至成为希特勒的情夫。这种身份的频繁切换,映射了战后犹太人漂泊无根的生存状态。
历史的荒诞循环小说通过“万花筒”隐喻,展现主人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碎片化经历:从走私黄金、贩毒到参与纳粹暴行,再到战后成为以色列的“新压迫者”。莫迪亚诺借黑色幽默手法,讽刺犹太人在迫害他人与自我迫害中的矛盾。
精神崩溃与救赎拉法埃尔最终因精神崩溃被送入医院,精神分析师弗洛伊德劝导他“犹太人并不存在”,但他目睹窗外雪与阳光交织的现实后,陷入虚无与疲倦。这一结局暗示身份认同的终极困境——无论是否承认,历史创伤始终如影随形。
《星形广场》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处女作(1968年),以二战后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拉法埃尔·什勒米洛维奇(Raphaël Schlemilovich)的荒诞经历,探讨身份认同、历史创伤与犹太人困境。身份的虚幻性主人公拉法埃尔是一个无国籍的犹太青年,因继承叔父遗产一夜暴富,成为穿梭...(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迪亚诺1945年生于巴黎郊外布洛涅—比扬古地区,父亲是犹太金融企业家,母亲是比利时演员。1968年莫迪亚诺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处女作《星形广场》一举成名。1972年的《环城大道》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1978年的《暗店街》获得龚古尔奖。1996年,莫迪亚诺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奖。他还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获得法兰西学院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世界奖和奥地利欧洲文学奖这两项终身成就奖。莫迪亚诺的小说常常通过寻找、调查、回忆和探索,将视野转回到从前的岁月,描写“消逝”的过去;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自1968年至今,莫迪亚诺已经出版近三十部小说,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
经典金句(15)
纠错 补充反馈
1. 身份的戏谑与反讽
“我数到246根牙签……它们散落在地上,像星星一样。”——拉法埃尔用数牙签的行为,隐喻对身份碎片的徒劳拼凑,呼应“万花筒”意象。
“你卖武器给敌人,但你的客户也是敌人。这就是自由战士?”——揭露犹太人在历史暴力中的双重角色,批判民族主义虚伪性。
2. 历史暴力的循环
“第三帝国的荣誉公民,淫媒界大亨,希特勒的勋章……我不过是个演员,扮演着被时代需要的恶棍。”——拉法埃尔自嘲式独白,直指战争中人性的异化与道德沦丧。
“以色列的劳改农场?不过是换了个地方继续迫害!”——讽刺犹太人从受害者变为加害者的悖论,呼应小说反犹太主义争议主题。
3. 存在的虚无与追问
“犹太人并不存在,您只是产生了犹太妄想症。”——弗洛伊德的诊断,既是医学结论,也是对民族身份建构的哲学质疑。
“巴黎,我们两个拼一拼吧!”——拉法埃尔向巴黎宣战的宣言,象征个体与历史宿命的对抗。
叙事特色与主题
碎片化时间结构小说打破线性叙事,通过回忆、幻觉与现实交织,形成“记忆的万花筒”。例如,主人公在1960年代的巴黎街头突然闪回1940年代的维也纳,暗示历史创伤的不可分割性。
反讽与黑色幽默莫迪亚诺以戏谑笔调解构严肃历史:如将纳粹暴行与犹太人自保行为并置,揭露“受害者”与“加害者”的界限模糊。
空间象征
星形广场:巴黎凯旋门所在的星形广场,象征权力与征服,亦隐喻犹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迷失。
万花筒公司:父亲经营的“人脸碎片”玩具,预示主人公身份的多重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