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
叙事框架
时间跨度:从1805年拿破仑入侵欧洲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横跨16年历史。
双线交织:以“战争”与“和平”两条主线串联,战争线聚焦博罗季诺战役、莫斯科大火等重大事件;和平线描绘贵族沙龙、乡村生活与家族纠葛。
四大家族:围绕别祖霍夫(财富象征)、保尔康斯基(军人世家)、罗斯托夫(平民贵族)、库拉金(堕落贵族)的命运浮沉,展现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
人物群像
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理想主义军人,从追求荣誉到看透战争虚无,最终在博罗季诺战役重伤中领悟生命意义。
皮埃尔·别祖霍夫:继承巨额遗产的“多余人”,经历共济会探索、婚姻失败后,在战争与囚徒生活中完成精神觉醒。
娜塔莎·罗斯托夫:从天真少女到成熟母亲,象征战争背景下女性觉醒与人性韧性。
库图佐夫:俄军统帅,以“不抵抗”战略击溃拿破仑,体现“人民战争”的哲学。
主题思想
反战与救赎:揭露战争残酷性(如博罗季诺战役的混乱伤亡),同时通过普通士兵和农民的牺牲,歌颂民族精神的觉醒。
历史唯物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批判英雄史观,如拿破仑的失败源于脱离民众。
人性探索:通过贵族堕落(库拉金家族)与平民崇高(玛丽娅公爵小姐)的对比,探讨善恶的辩证关系。
创作背景
托尔斯泰基于家族历史(其曾祖父参与1812年战争)和实地考察,查阅2000余份档案,耗时6年完成。
融合拿破仑东征、农奴制改革等史实,穿插对黑格尔哲学、基督教博爱观的反思。
文学价值
史诗性叙事: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将哲学议论、心理描写与历史事件熔于一炉,被誉为“近代的《伊利亚特》”。
语言艺术:兼具诗意与写实,如对博罗季诺战场的描写:“炮弹像黑麦般倾泻,土地在血与火中翻腾”。
全球影响:被译成110种语言,改编为电影、歌剧超百部,高尔基称其为“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 叙事框架 时间跨度:从1805年拿破仑入侵欧洲到1820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横跨16年历史。 双线交织:以“战争”与“和平”两条主线串联,战争线聚焦博罗季诺战役、莫斯科大火等重大事件;和平线描绘贵族沙龙、乡村生活与家族纠葛。 四大家族...(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政论等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
刘辽逸(1915—2001),原名刘长菘,安徽濉溪人,曾用名长松。1939年于西北联合大学俄文商业系毕业。1943年在桂林开始从事俄苏文学译介工作。译著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杜布罗夫斯基》《哈吉穆拉特》、高尔基的《童年》等。
经典金句(27)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
“战争是万法之父,也是万法之母。”
——揭示战争既是暴力毁灭,也是历史变革的催化剂。
“没有比和平更沉重的负担,也没有比战争更甜蜜的毒药。”
——皮埃尔对和平年代精神空虚的感叹。
“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举了起来,打击法军,直到侵略者的军队全部消灭。”
——赞颂莫斯科民众自发抗敌的集体力量。
人性与命运
“每个人都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大,是因为上帝更爱他的芬芳。”
——娜塔莎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开篇名句,隐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
“不要为未来忧虑,未来自有安排。”
——安德烈公爵临终前的顿悟,体现存在主义式的生命态度。
历史观与哲学
“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这是唯一的原因。”
——批判英雄崇拜,强调集体意志决定历史进程。
“帝王是历史的奴隶。”
——揭露权力者被时代裹挟的荒诞性。
“真正的伟大,在于承认自己的渺小。”
——库图佐夫面对拿破仑时的谦卑智慧。
爱情与救赎
“爱是灵魂的本质,不需要对象。”
——安德烈公爵临终前对超越性爱的诠释。
“娜塔莎,我以前从没这样爱过你。”
——皮埃尔战后对娜塔莎的告白,象征创伤后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