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癌症楼》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3-1966年,被誉为“揭露极权主义的史诗”。以下为书籍简介及经典台词摘录: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
故事主线:主人公奥列格·科斯托格洛托夫(Олег Костоглотов)是一名因“莫须有罪名”被流放的劳改营幸存者,身患癌症后住进名为“癌症楼”的医院接受治疗。小说以他在医院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病友群像展现苏联社会体制下的个体困境与人性挣扎。
叙事特色:
象征隐喻:癌症楼既是物理空间,也是极权社会的缩影;激素疗法象征权力对个体自由的剥夺。
多视角叙事:通过不同患者的故事(如官僚鲁萨诺夫、地质学家瓦吉姆、女医生薇加),揭示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
创作背景
索尔仁尼琴本人因批评斯大林入狱8年,两次从癌症中幸存,作品基于其亲身经历创作,但为规避审查,隐去具体政治指向。
1968年因《癌症楼》等作品被苏联作协开除,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其“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传统时展现了正义力量”。
主题深度
社会批判:揭露苏联体制下知识分子的压迫与个体尊严的丧失,批判官僚主义与集体主义对人性异化的本质。
生命哲学:通过癌症患者的生死挣扎,探讨“活着”的意义——既是对抗肉体消亡的本能,也是对精神自由的追寻。
权力隐喻:医院中的等级制度、信息封锁与强制治疗,映射极权社会对个体生命的操控。
文学地位
开创“疾病政治学”书写范式,与《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共同构成“古拉格文学”三部曲。
被译林出版社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丛书,姜明河译本以冷峻笔触还原原著的压迫感。
《癌症楼》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3-1966年,被誉为“揭露极权主义的史诗”。以下为书籍简介及经典台词摘录: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 故事主线:主人公奥列格·科斯托格洛托夫(Олег Костоглотов)是一名因“莫须有罪名”被流放的劳...(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Солженицын)
苏联—俄罗斯的杰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许多领域有较大成就。
1918年11月12日生于高加索基斯洛沃茨克一个教师家庭,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大学数理系,曾服过兵役。进劳改营服刑八年,其间两次从癌症的魔爪中逃脱。刑满后积极投入文学创作,其中《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但《古拉格群岛》、《癌症楼》等杰作无法在当时的苏联出版,在西方国家率先出版后引起轰动。1969年被苏联作协开除,次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4年被苏联驱逐出境,流亡西方。美国政府于1974年授予他“美国荣誉公民”称号 。1975年定居美国。 1994年回俄罗斯。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根本不是癌3
第二章 念书不能增添智慧11
第三章 小蜜蜂26
第四章 病号的焦虑39
第五章 医生的焦虑53
第六章 活检的始末63
第七章 治病的权利77
第八章 人们靠什么活着88
第九章 Tumor cordis100
第十章 孩子们112
第十一章 桦树癌125
第十二章 一切欲望和激情全都复归140
第十三章 幽灵也一一归来160
第十四章 审判170
第十五章 每人都有自己难念的经180
第十六章 荒唐的事191
第十七章 伊塞克湖草根199
第十八章 哪怕在墓道入口处214
第十九章 接近于光的速度225
第二十章 美好的回忆239
第二十一章 阴影消散252
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流入沙漠的河265
第二十三章 为什么不过得好点呢271
第二十四章 输血292
第二十五章 薇加306
第二十六章 卓越的创举319
第二十七章 人各有所好333
第二十八章 处处是单数345
第二十九章 硬话与软话359
第三十章 老医生372
第三十一章 市场偶像384
第三十二章 从反面来看398
第三十三章 顺利的结局411
第三十四章 结局也比较悲惨424
第三十五章 创世的第一天435
第三十六章 也是最后的一天457
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481
(展开全部)第一章 根本不是癌3
第二章 念书不能增添智慧11
第三章 小蜜蜂26
第四章 病号的焦虑39
第五章 医生的焦虑53
第六章 活检的始末63
第七章 治病的权利77
第八章 人们靠什么活着88
第九章 Tumor cordis100
第十章 孩子们112
第十一章 桦树癌125
第十二章 一切欲望和激情全都复归140
第十三章 幽灵也一一归来160
第十四章 审判170
第十五章 每人都有自己难念的经180
第十六章 荒唐的事191
第十七章 伊塞克湖草根199
第十八章 哪怕在墓道入口处214
第十九章 接近于光的速度225
第二十章 美好的回忆239
第二十一章 阴影消散252
第二部
第二十二章 流入沙漠的河265
第二十三章 为什么不过得好点呢271
第二十四章 输血292
第二十五章 薇加306
第二十六章 卓越的创举319
第二十七章 人各有所好333
第二十八章 处处是单数345
第二十九章 硬话与软话359
第三十章 老医生372
第三十一章 市场偶像384
第三十二章 从反面来看398
第三十三章 顺利的结局411
第三十四章 结局也比较悲惨424
第三十五章 创世的第一天435
第三十六章 也是最后的一天457
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词481
经典金句(23)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摘录
人性与社会
“癌症楼也叫做13号楼。谁要是进了这里,就等于被社会判处了无期徒刑。”
解读:以病房编号暗喻极权社会的排斥机制,个体被系统性地边缘化。
“整个和睦的模范家庭,他们的整个井然有序的生活……在这几天内就与他分隔起来,留在了肿瘤世界的彼岸了。”
解读:揭露体制对家庭纽带的撕裂,疾病成为社会排斥的催化剂。
“人们靠什么活着?不是靠面包,而是靠对真理的信仰。”
解读:批判物质主义对精神的侵蚀,呼应索尔仁尼琴的宗教哲学观。
生命意义
“人可以在自己的肉体还没有死亡的时候跨过死亡线……心理上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解读:展现绝境中人的精神超越性,死亡成为对生命本质的终极拷问。
“幸福并不取决于富有的程度,而是取决于心与心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观。”
解读:直指极权社会对幸福定义的扭曲,强调个体精神世界的自主性。
权力批判
“他们度过了冬天,在春天容易离别……幸福的人也容易被吸引到远方去。”
解读:以季节隐喻制度更迭,暗示压迫终将因人性觉醒而崩溃。
“医生们变得狡猾,写得让你看不懂病历……他们怕病人看懂后不再信任他们。”
解读:揭露医疗体系中的信息霸权,权力通过知识垄断控制生命。
自由与尊严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侮辱,而没有自由的生存是暴政。”
解读:对比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与奥列格的困境,凸显索尔仁尼琴对自由意志的坚持。
“他们需要的是顺从的尸体,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解读:批判体制将人异化为工具,医疗沦为权力镇压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