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主题
作品概况
作者:泰戈尔(1861-1941),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印度文学巨匠,作品融合印度梵文传统与西方浪漫主义。
译者:冰心译本以“爱的哲学”为基调,语言清澈隽永;郑振铎译本则更贴近原作韵律,被广泛传播。
版本特色: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收录《吉檀迦利》《飞鸟集》等,配200余幅插图,精装设计。
上海三联书店(2009):含《采果集》《游思集》等,侧重哲理短诗,适合学术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聚焦《新月集》《园丁集》,突出母爱与童真主题。
主题与艺术特色
生命哲思:通过自然意象(如飞鸟、星辰)探讨生死、自由与永恒,如“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宗教与人文:融合印度教泛神论与博爱精神,如《吉檀迦利》中“你是我灵魂的永恒之光”。
社会批判:揭露殖民压迫与人性异化,如“毒蛇吐出剧毒气息,却称和平温文尔雅”。
文化影响
开创亚洲文学国际化表达,影响徐志摩、林徽因等中国作家。
诗中“飞鸟”“新月”等意象成为现代文学经典符号。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主题 作品概况 作者:泰戈尔(1861-1941),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印度文学巨匠,作品融合印度梵文传统与西方浪漫主义。 译者:冰心译本以“爱的哲学”为基调,语言清澈隽永;郑振铎译本则更贴近原作韵律,被广泛传播。 版本特色: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五四”时期(1918年升入),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入文学系。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出版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得到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奖学金,遂赴美留学,专攻英国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抗战期间,先后到昆明、重庆,继续写作。1946年到日本东京大学(原帝国大学)任教。1951年回国。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有《冰心全集》行世。
二、作家评价
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与匡扶”,一这样“理想的人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而所谓“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泪珠”。而且她明白说:她要讴歌“理想的”,她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
——茅盾:《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冰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她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童年的她,这个家庭就是整个世界,她是在对这个家庭的感受中形成她最初的对现实世界的印象的,这个家庭用它的温馨保护了冰心的童心,她也用自己的童心呈现了这个家庭,呈现了以这个家庭为模式想象出来的整个人类的世界。“童心”赋予了她笔下的语言以诗意,把本来的白话散文变成了诗。
——王富仁:《中国现代新诗的“芽儿”——冰心诗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繁星 自序 繁星(一——一六四)春水 自序 春水(八二) 迎神曲 送神曲 一朵白蔷薇 冰神 病的诗人(一) 病的诗人(二) 诗的女神 病的诗人(三) 谢“思想” 假如我是个作家 “将来”的女神 向往 晚祷(一) 晚祷(二) 不忍 哀词 十年 使命 纪事 歧路 中秋前三日 十一月十一夜 安慰(一) 安慰(二) 解脱 致词 信誓 纸船 乡愁 远道 赴敌
(展开全部)经典金句(23)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与金句
母爱与人性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以荷叶喻母爱,展现庇护与依赖的永恒关系。
“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
呼吁人类超越隔阂,追求精神共鸣。
童真与生命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捕捉童年的朦胧美与回忆的复杂情感。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以植物生长隐喻人生不同阶段的使命。
自然与哲思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揭示成功背后的艰辛,批判浮华世相。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警示自我封闭的危害,倡导开放包容的胸襟。
“大海的水,/是不能温热的。/孤傲的心,/是不能软化的。”
以自然现象暗喻人性与情感的不可调和。
宇宙与永恒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通过星空对话,展现宇宙的神秘与和谐。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将人类置于自然与宇宙的宏大视角中,强调生命的渺小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