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主题
未来社会的寓言
极权统治:故事设定在虚构的“一体国”,公民被剥夺姓名,仅以数字编号(如D-503)存在,生活完全透明化,居住在玻璃建造的“绿墙”内,接受统一的时间表与行为规范。
反叛与觉醒:机械工程师D-503爱上具有自由意志的女性i-330,逐渐意识到极权社会的虚伪与压抑,最终在思想改造与爱情的双重冲击下经历精神蜕变。
艺术特色
日记体叙事:以D-503的日记形式展开,兼具主观独白与客观记录,增强真实感与反思性。
象征与讽刺:如“绿墙”象征禁锢,“积分制”隐喻对自由的量化控制,数学语言解构人性的复杂性。
历史意义
反乌托邦先驱:比《1984》《美丽新世界》早近半个世纪,预言了极权主义的荒诞与人性异化。
文学命运:1931年作者因批评苏联体制流亡欧洲,小说在苏联被禁60余年,1988年才解禁出版。
版本与装帧
精装插图典藏版:国内独家版本,含30余幅珍贵插图,由台湾译者赵丕慧翻译,保留原作风貌。
内容延伸:附作者手稿影印、历史背景解析,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警示意义。
书籍简介 核心内容与主题 未来社会的寓言 极权统治:故事设定在虚构的“一体国”,公民被剥夺姓名,仅以数字编号(如D-503)存在,生活完全透明化,居住在玻璃建造的“绿墙”内,接受统一的时间表与行为规范。 反叛与觉醒:机械工程师D-503爱上具有自由意志的女性i-3...(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扎米亚金(1884—1937),俄罗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与高尔基同为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的文学导师。以风格独具的民间口语叙述文体和幽默讽刺的笔墨驰誉文坛,被称为“语言大师”、“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中学时以语文成绩突出获得奖章。1902年进入彼得堡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学,其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两次被流放。十月革命前被派往英国参与建造后来命名为“列宁号”的破冰船;十月革命后回到苏联,在彼得堡工学院任教,同时参与文学活动。后来因创作针砭苏联政府弊端的作品(主要是《我们》)而遭到封禁。1931年写信给斯大林请求出国,获准出国。此后流亡欧洲,定居巴黎。1937年3月,因心绞痛病逝。主要作品有《外省小城》、《遥远的地方》、《岛民》、《我们》等。
译者:赵丕慧,一九六四年生,辅仁大学英文硕士,现任教于台湾静宜大学和朝阳科技大学。译作有《易经》《雷峰塔》《少年Pi的奇幻漂流》《伤心咖啡馆之歌》《丝之屋》《黑塔》《穿条纹衣的男孩》《不能说的名字》《珍爱人生》《我在怪怪岛的日子》《哭泣的树》《幻影书》《漂亮人生》等几十种。
目录
焚书年代的文学珍品 /乔治•奥威尔
札记一
札记二
札记三
札记四
札记五
札记六
札记七
札记八
札记九
札记十
札记十一
札记十二
札记十三
札记十四
札记十五
札记十六
札记十七
札记十八
札记十九
札记二十
札记二十一
札记二十二
札记二十三
札记二十四
札记二十五
札记二十六
札记二十七
札记二十八
札记二十九
札记三十
札记三十一
札记三十二
札记三十三
札记三十四
札记三十五
札记三十六
札记三十七
札记三十八
札记三十九
札记四十
大家读
先知先觉的魅力/ 止庵
人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 / 徐贲
(展开全部)札记一
札记二
札记三
札记四
札记五
札记六
札记七
札记八
札记九
札记十
札记十一
札记十二
札记十三
札记十四
札记十五
札记十六
札记十七
札记十八
札记十九
札记二十
札记二十一
札记二十二
札记二十三
札记二十四
札记二十五
札记二十六
札记二十七
札记二十八
札记二十九
札记三十
札记三十一
札记三十二
札记三十三
札记三十四
札记三十五
札记三十六
札记三十七
札记三十八
札记三十九
札记四十
大家读
先知先觉的魅力/ 止庵
人需要高尚价值的想象 / 徐贲
经典金句(18)
纠错 补充反馈
经典台词与金句
极权社会的批判
“自由与犯罪是密不可分的,就像飞机的运动与速度——当速度为零时,飞机静止;当人失去自由,便不再犯罪。”
揭示极权统治以“安全”之名剥夺人性的本质。
“老纽约的杀人手段:他们用道德审判代替子弹,用谣言扼杀灵魂。”
讽刺权力通过舆论控制实现精神压迫。
“我们发明了数学来丈量宇宙,却用它来计算人性的价值。”
质问工具理性对人类情感的异化。
爱情与自由的辩证
“i-330的眼睛像深渊,让我看见自己灵魂的倒影——那里没有编号,只有颤抖的真实。”
通过爱情觉醒,D-503直面被压抑的自我。
“婚姻是安全的港湾?不,它是囚禁灵魂的玻璃罩。”
对传统婚姻制度的颠覆性宣言。
哲学思辨
“历史不是过去的尘埃,而是未来暴政的蓝图。”
警示人类需警惕权力的循环与复辟。
“当你说‘为了集体’时,请先问问自己:谁在定义这个‘集体’?”
揭露集体主义话语背后的权力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