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儿子与情人》书籍简介
一、核心信息
​​作者​​:英国作家D.H.劳伦斯(D.H. Lawrence,1885-1930),20世纪最具争议的文学巨匠,作品以探索两性关系与工业文明异化著称。
​​创作时间​​:1913年首版,因直白的性心理描写遭查禁,1960年完整版问世。
​​文学地位​​:英语文学中首部探讨俄狄浦斯情结的小说,被誉为“工业史诗与心理分析的双重文本”。
​​版本特征​​:
​​中文译本​​:2017年花城出版社全译本(恢复被删12处心理描写)、2018年华侨出版社学术注释版(含矿区方言注解)、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经典译本。
​​国际影响​​:被译成40余种语言,1960年改编电影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二、内容架构
​​主线叙事​​
以矿工家庭莫雷尔一家为背景,聚焦次子保罗的成长困境:
​​童年创伤​​:父亲莫雷尔酗酒暴戾,母亲格特鲁德将情感寄托于儿子,形成畸形母子共生关系。
​​情感纠葛​​:保罗与米丽安(精神之恋)、克拉拉(肉体之爱)的失败关系,映射其无法摆脱母亲的精神控制。
​​觉醒与逃离​​:母亲去世后,保罗在工业城镇的迷雾中走向存在主义式的自我放逐。
​​核心情节​​
​​母子共生​​:莫雷尔夫人通过控制保罗的职业选择(阻止下矿)、情感生活(拆散与米丽安的恋情),将其变为精神傀儡。
​​三角关系​​:保罗与米丽安的柏拉图式恋爱因精神洁癖破裂;与克拉拉的肉体关系因男权意识践踏女性思想而终结。
​​死亡隐喻​​:母亲临终前对保罗的忏悔,象征旧式母爱的崩塌与保罗的精神觉醒。
​​社会批判​​
​​工业异化​​:煤矿工人莫雷尔的堕落(从活力矿工变为酒鬼)象征工业化对自然人性的摧残。
​​阶级矛盾​​:中产阶级母亲与矿工丈夫的价值观冲突,反映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结构的撕裂。
三、艺术特色
​​心理现实主义​​
通过意识流手法刻画保罗的矛盾心理,如“血与肉比理智更聪慧”的宣言,颠覆传统理性叙事。
​​象征体系​​
​​矿井​​:象征吞噬人性的工业牢笼与男性气质的异化。
​​蝴蝶​​:米丽安的白蝶象征精神自由的脆弱性。
​​黑暗房间​​:隐喻母子关系的窒息性空间。
​​性心理学创新​​
首次将弗洛伊德理论融入小说,揭示俄狄浦斯情结对人格的扭曲,被学界视为精神分析文学的奠基之作。

《儿子与情人》书籍简介 一、核心信息 ​​作者​​:英国作家D.H.劳伦斯(D.H. Lawrence,1885-1930),20世纪最具争议的文学巨匠,作品以探索两性关系与工业文明异化著称。 ​​创作时间​​:1913年首版,因直白的性心理描写遭查禁,1960年完整版问世。 ​​文学地位​​:英语...(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D.H.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画家。代表作品有《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 劳伦斯出生于矿工家庭,当过屠户会计、厂商雇员和小学教师,曾在国内外漂泊十多年,对现实抱批判否定态度。劳伦斯写过诗,但主要写长篇小说。 他一生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4部戏剧、10部诗集、4部散文集、5部理论论著、3部游记和大量的书信。 译者 陈良廷(1929—2020),广东潮阳人,著名翻译家。曾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肄业。现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协会员、中国国际笔会上海中心成员。 主要译作有小说《爱伦坡短篇小说选》《傻子出国记》《儿子与情人》《乱世佳人》《月亮宝石》《教父》,剧本《阿瑟米勒剧作选》《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奥德茨剧作选》,童话《真假太子》等。 刘文澜,1931年生,湖北应城人,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自幼爱好文学,1951年起与丈夫陈良廷合作,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主要译作有《儿子与情人》《乱世佳人》(与丈夫陈良廷等合译)《教父》等。

目录
译本序
第一卷
第一章 莫雷尔夫妇早期的婚后生活
第二章 保罗出世,又一个回合
第三章 莫雷尔遭鄙弃——威廉承欢
第四章 保罗的青年时代
第五章 保罗踏进社会
第六章 家有丧事
第二卷
第七章 少男少女的爱情
第八章 爱的冲突
第九章 米丽安失恋
第十章 克莱拉
第十一章 考验米丽安
第十二章 激情
第十三章 巴克斯特·道斯
第十四章 解脱
第十五章 被遗弃的人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4)
经典台词与思想解析
台词 出处 解析
​​“血和肉比理智更聪慧。我们的理智可能犯错误,但我们的血所感、所信和所言永远是正确的。”​​
(保罗对米丽安的宣言) 第一部第七章 宣告本能对理性的反叛,奠定小说肉体哲学基调
​​“你是一团柔软的棉花,连风都懒得吹动你。”​​
(莫雷尔夫人对保罗的控诉) 第二部第九章 揭示儿子精神瘫痪状态,强化母子依存关系的病态性
​​“爱情应该给人一种自由感,而不是囚禁感。”​​
(克拉拉对保罗的告别) 第二部第十二章 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情感的异化
​​“我需要的是完整的男人,而不是被母亲阉割的灵魂。”​​
(米丽安的绝望独白) 第一部第十四章 映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精神压抑中的挣扎
​​“母亲的死,是我第一次真正呼吸。”​​
(保罗的觉醒宣言) 第二部第十五章 象征个体从伦理桎梏中解脱的临界点
​​“我们这代人注定要埋葬旧道德,但谁来埋葬我们?”​​
(莫雷尔对工业文明的诅咒) 第一部第六章 揭示工业革命对人性的双重绞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