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刀锋》书籍简介
《刀锋》(The Razor’s Edge)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于19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背景,通过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Larry Darrell)的精神探索历程,探讨​​生命意义、物质主义与精神追求的对立​​等终极命题。

1. ​​核心情节​​
​​战争创伤​​:拉里在一战中目睹战友为救自己牺牲,这一事件使他开始质疑“善与恶”“生命意义”等传统价值观,陷入精神迷茫。
​​逃离世俗​​:战后,拉里拒绝与未婚妻伊莎贝尔(Isabel)的婚约,放弃华尔街的高薪工作,前往巴黎研读哲学、艺术,后遍历西班牙、印度等地,寻找生命的答案。
​​东方顿悟​​:在印度,拉里接触到《奥义书》(Upanishads)等东方哲学,领悟到“自我完善”(Self-realization)的真谛——通过摒弃物质欲望、追求精神自由,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
​​回归与实践​​:最终,拉里返回美国,以​​出租车司机​​的身份隐于市井,践行简朴的生活方式,成为“精神上的富足者”。
2. ​​主题与意义​​
​​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通过拉里与伊莎贝尔(追求物质享受)、艾略特(醉心社交名利)等角色的对比,揭示世俗成功(财富、地位)与精神追求(自我完善)之间的冲突。
​​东方哲学的西方阐释​​:借印度修行者之口,提出“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精神世界的完满”,将《奥义书》中的“梵我合一”(Atman-Brahman)思想融入西方语境。
​​存在主义思考​​:强调个人选择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拉里的“游历”与“顿悟”是对“存在意义”的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
3. ​​版本与影响​​
​​版本​​:国内常见版本有2017年万卷出版公司版(ISBN 9787547043530)、201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ISBN 9787020165841)等,均完整保留了原著的核心情节与哲学思考。
​​影响​​:《刀锋》被视为毛姆“现实主义与哲学思考结合”的巅峰之作,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成长小说之一”,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共鸣。

《刀锋》书籍简介 《刀锋》(The Razor's Edge)是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于194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背景,通过青年飞行员​​拉里·达雷尔​​(Larry D...(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赴法国参加战地急救队,不久进入英国情报部门,在日内瓦收集敌情;后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1922),并以中国为背景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面纱》(1925)。以后又去了拉丁美洲与印度。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毛姆于1928年定居法国地中海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4)。1930年,长篇小说《大吃大喝》出版。1948年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卡塔林纳》出版,此外又发表了回忆录与文艺批评等作品。1954年,英国女王授予其“荣誉侍从”的称号,他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1959年,毛姆作了最后一次远东之行。1965年12月16日于法国病逝。 主要作品有《兰贝斯的丽莎》《面纱》《圈子》《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叶的震颤》《阿金》等。


经典金句(14)
《刀锋》金典台词(原文摘录与解读)
《刀锋》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台词​​(结合情节与主题解读):
1. ​​“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源自《奥义书》,小说核心隐喻)
​​解读​​:以“剃刀锋利”比喻“精神超越的艰难”——要突破世俗的束缚(如物质欲望、名利观念),如同用锋利的剃刀割破皮肤,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毅力。“得渡人稀”则暗示,真正能实现精神升华的人寥寥无几,呼应了拉里“少数派”的选择。
2. ​​“若工作不具有动机,那就根本不是工作,只是种空洞的动作而已。”​​(拉里对“工作”的思考)
​​解读​​:拉里拒绝华尔街的工作,并非因为懒惰,而是认为“工作”若没有内在的动机(如对知识的追求、对精神的探索),就只是机械的重复,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这句话批判了“为工作而工作”的世俗观念,强调“动机”的重要性。
3. ​​“我认为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自我的完善。”​​(拉里的核心信念)
​​解读​​:“自我完善”(Self-realization)是拉里精神探索的终极目标,即通过不断学习、反思与实践,实现“内在的完整”。这一理想超越了世俗的“成功”(如财富、地位),指向“生命的本质意义”。
4. ​​“尘世的满足都是暂时的,只有无限能提供持久的快乐和幸福。但是时间的没完没了并不能使善更加善些,也不能使白更加白些。如果中午的蔷薇失去它在清晨时的娇美,它在清晨时的娇美仍然是真实的。”​​(拉里对“永恒”的思考)
​​解读​​:这句话揭示了“物质满足”的短暂性与“精神满足”的持久性。拉里认为,“善”与“美”是永恒的,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消失;而“尘世的满足”(如金钱、爱情)只是“暂时的”,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5. ​​“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较起来都微不足道了。它使人对自己的人格做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拉里对“牺牲”的理解)
​​解读​​:拉里在战争中目睹战友牺牲,这一经历使他认识到“自我牺牲”的伟大——它超越了个体的欲望(如生存、享乐),指向“更高的价值”(如他人的幸福、精神的升华)。但“牺牲”也可能导致“毁灭”(如战友的死亡),暗示“牺牲”需要理性与克制。
6. ​​“夏天就这样过掉。艾略特从里维埃拉的这一头到里维埃拉的那一头忙得团团转,在戛纳吃午饭,在蒙特卡洛吃晚饭,拿出全副本领来适应这一家的茶会或者那一家的鸡尾酒会;他心里的那扇窗户纸也给捅了一个大窟窿,一阵冷风从那深不见底的空洞中吹了进去,而眼前的那扇窗户里面,分明是一个温暖的家。但那是别人的家,和自己毫无干系。”​​(艾略特的“空虚”)
​​解读​​:通过艾略特的“忙碌”与“空虚”的对比,批判了“世俗成功”的虚假性。艾略特虽然拥有了财富与地位,但内心却充满了“空洞”,因为他从未真正追求过“精神的满足”。这句话暗示,“物质丰富”并不能填补“精神的空虚”。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