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蝇王》(Lord of the Flies)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英]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诗人,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以“寓言体”探讨人性本质与社会问题著称。
出版时间:1954年首次出版(英文原版),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译者:龚志成),收录于“译文名著文库”系列。
核心类型:哲理小说、寓言体文学(非传统儿童文学,而是通过儿童视角映射成人世界的黑暗与脆弱)。
2. 内容梗概
故事设定在未来核战争背景下:一架载有英国男孩的飞机被击落,幸存者们流落到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岛。起初,孩子们试图建立民主秩序(如以“海螺”为发言权的象征,选举拉尔夫为领袖),但随着“野兽”的恐惧蔓延(实则是人性中潜藏的兽性),群体逐渐分裂为两派:
拉尔夫派(民主派):代表理性与秩序,主张维护火堆(求救信号)、搭建住所、制定规则;
杰克派(专制派):代表本能与暴力,沉迷于打猎、涂脸(摆脱羞耻感),最终用“野蛮”取代“文明”,追捕并几乎消灭拉尔夫一派。
结局中,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偶然经过荒岛,救下了幸存的拉尔夫。此时,荒岛已被烧毁,孩子们“童心的泯灭与人性的黑暗”成为战争的缩影。
3. 主题与意义
《蝇王》是战后反思人性的经典寓言,核心探讨:
人性之恶的普遍性:通过儿童的堕落,揭示“恶”并非后天环境所致,而是人性中潜藏的本能(如贪婪、暴力、权力欲);
文明的脆弱性:民主、规则、理性等“文明成果”在生存压力下极易崩溃,而“野蛮”(本能)往往更具侵略性;
权力的异化:杰克对“领袖”地位的争夺,展现了权力如何扭曲人性,使人从“秩序维护者”变为“压迫者”。
《蝇王》(Lord of the Flies)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英]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诗人,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以“寓言体”探讨人性本质与社会问题著称。 出版时间:1954...
(展开全部)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英国作家、诗人,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一九八〇年凭借小说《启蒙之旅》获布克奖;一九八三年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九八八年获封爵士;二○○八年《泰晤士报》在“一九四五年以来伟大的五十位英国作家”名单中将戈尔丁列为第三位。
《蝇王》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以下是最具代表性的金典台词(结合情节与主题解读):
1. “也许有一只野兽,也许只是我们自己。”()
解读:这是小说中最核心的隐喻之一。“野兽”既是孩子们恐惧的“怪物”,也是他们内心潜藏的兽性(如暴力、贪婪)。它暗示:人性的黑暗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于自身的本能。
2. “权力在他褐色的、隆起的前臂上,权威像野猿似的在他耳边喋喋而语。”()
解读:描述杰克获得权力后的状态。“褐色的前臂”“野猿”象征原始的、未被文明驯化的本能;“喋喋而语”的权威则暗示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当一个人掌握权力时,会逐渐被“权力欲”支配,失去理性。
3. “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译者序)
解读:译者对小说主题的总结。“恶出于人”强调人性中“恶”的天然性,如同蜜蜂产蜜是本能;“瞎了眼”“脑子出了毛病”则批判那些否认人性之恶的人,呼吁正视人性的复杂。
4. “要是你们不肯急事先办、合理行动,又怎么能盼望得救呢?”()
解读:拉尔夫在混乱中对同伴的呼吁。它体现了理性与秩序的重要性——在危机中,只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才能生存;而“急事先办”“合理行动”正是文明的体现。
5. “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解读:小说结尾拉尔夫的哭泣,是对“人性堕落”的绝望呐喊。它象征文明的崩溃——当孩子们失去“童心”(纯真、理性),当“人性黑暗”(暴力、贪婪)占据主导,人类将陷入“野蛮”的深渊。
6. “在这儿,旧生活的禁忌虽然无形无影,却仍然是强有力的。席地而坐的孩子的四周,有着父母、学校、警察和法律的庇护。”()
解读:描述孩子们初到荒岛时的心理状态。“旧生活的禁忌”“父母、学校、警察”象征文明社会的约束;“无形无影却强有力的”则暗示文明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使在荒岛上,孩子们仍无法完全摆脱“文明”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