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反对阐释》书籍简介
《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是美国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的经典文集,2021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2786237)。该书是桑塔格的成名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她“反对阐释”“新感受力”等颠覆性理念,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先锋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文献。

​​核心内容与特色​​
​​反对“过度阐释”的理论宣言​​:
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一文中明确批判了传统阐释对艺术作品的“暴力拆解”——即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框架,强行挖掘作品背后的“潜文本”或“深层意义”。她认为,这种阐释是对艺术的“报复”,将作品异化为“可被控制的物品”,剥夺了其原有的感性体验。例如,卡夫卡的《城堡》被解读为“对极权主义的寓言”,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分析为“精神机能障碍的隐喻”,这些阐释均被桑塔格视为“对作品的劫掠”。
​​倡导“新感受力”的艺术批评​​:
桑塔格提出,艺术的价值应在于其“形式”与“感官体验”,而非“内容”或“意义”。她呼吁批评家关注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色彩、结构),用“描述性词汇”替代“规范性词汇”,恢复人们对艺术的“直接感受”。例如,她赞赏抽象表现主义(如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和波普艺术(如安迪·沃霍尔的《金宝汤罐头》),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无内容”或“事物本来的面貌”逃避了阐释的暴力。
​​历史与时代的双重维度​​:
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并非否定所有阐释,而是针对“僵化、反动的阐释”。她认为,阐释本身是历史的一部分,其价值取决于“时代的语境”。在20世纪60年代,先锋艺术(如抽象艺术、波普艺术)的兴起要求新的批评方式,而传统的“内容阐释”已无法适应这些艺术形式的“先锋性”。
​​影响与意义​​
《反对阐释》不仅是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更是一场“文化革命”。它挑战了传统的“内容至上”艺术观,推动了“形式主义”与“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对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如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理念,至今仍是艺术批评与创作的重要参考。

《反对阐释》书籍简介 《反对阐释》(Against Interpretation)是美国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的经典文集,2021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2786237)。该书是桑塔格的成名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她“反对阐释...(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 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目录
目录
英国版自序001
致谢001

反对阐释003
论风格018

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047
西蒙娜·韦伊058
加缪的《日记》062
米歇尔·莱里斯的《男子气概》072
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081
乔治·卢卡奇的文学批评097
萨特的《圣热内》110
纳塔丽·萨洛特与小说118

尤内斯库135
论《代表》146
悲剧的消亡155
剧场纪事165
马拉/萨德/阿尔托194

罗贝尔·布勒松电影中的宗教
风格211
戈达尔的《随心所欲》234
对灾难的想象250
杰克·史密斯的《淫奴》271
雷乃的《慕里埃尔》279
关于小说和电影的一则札记292

没有内容的虔诚299
精神分析与诺曼·O·布朗的
《生与死的对抗》307
事件剧:一种极端并置的艺术315
关于“坎普”的札记329
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351
后记:三十年后……365
译后记373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7)
《反对阐释》金典台词(来自书中与相关评论)
桑塔格的文字充满对艺术、时代与人性的哲思,以下是其著作及评论中的经典语句:
​​1. 关于“反对阐释”的核心立场​​
“艺术作品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或理解独一无二之物,而不是判断或概括。”——《反对阐释》(1964)
解析:桑塔格强调,艺术的本质是“呈现”,而非“解释”。她反对用“意义”或“理论”遮蔽作品的“独特性”,主张通过“直接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阐释不是(如许多人所设想的那样)一种绝对的价值,不是内在于潜能这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领域的一种心理表意行为。阐释本身必须在人类意识的一种历史观中来加以评估。”——《反对阐释》(1964)
解析:桑塔格指出,“阐释”并非“永恒真理”,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产物。她批判了“强制阐释”(如用马克思主义或精神分析解读所有作品),强调阐释需符合“时代的需求”。
​​2. 关于“新感受力”的呼吁​​
“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最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反对阐释》(1964)
解析:桑塔格呼吁批评家“放下理论”,专注于作品的“形式”与“感官体验”。她认为,“内容”的过度强调会钝化人们的“感受力”,而“削弱内容”才能让艺术回归“本真”。
“现在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反对阐释》(1964)
解析:桑塔格认为,现代生活的“物质丰饶”与“拥挤不堪”钝化了人们的感官,而艺术的价值在于“唤醒感觉”。她呼吁人们通过艺术“重新感知世界”,找回“真实的体验”。
​​3. 关于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艺术作品指涉真实的世界,指涉我们的知识、我们的体验、我们的价值。它们提供信息和评价。然而它们独特的特征在于,它们并不导致概念知识,而是引起某种类似兴奋的情感,某种类似在入迷或着迷状态下情感投入和进行判断的现象的东西。”——《反对阐释》(1964)
解析:桑塔格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情感体验”,而非“概念知识”。她认为,艺术作品通过“形式”与“感官”传递的“兴奋”,是其他文化形式(如哲学、科学)无法替代的。
“在艺术中,‘内容’似乎是将意识介入那些本质上是形式的转换过程中的托词、目标和诱饵。”——《反对阐释》(1964)
解析:桑塔格指出,“内容”是“形式”的“附属品”,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形式”的“转换过程”(如线条的流动、色彩的碰撞)。她批判了“内容至上”的艺术观,认为其忽视了艺术的“形式本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