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底尽头:穆旦传》书籍简介
《幻想底尽头:穆旦传》是易彬(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穆旦研究专家)撰写的穆旦(查良铮)权威传记,2025年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ISBN:9787532190461)。本书以600余页的宏阔篇幅,依托穆旦的诗文、日记、书信及大量档案、友人回忆等史料,将穆旦的一生置于20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语境中,立体呈现其“沉默诗人”的精神史与生活史。
核心内容概述
生平轨迹与时代印记:
穆旦(1918—1977)的一生贯穿中国现代史的关键节点:青年时期徒步穿越滇缅公路(1942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参与抗战;33岁放弃美国教职回国(1950年),却因“历史问题”被打成“反革命”(1958年);晚年(1975年)在“牛棚”中仍坚持翻译《唐璜》,直至1977年去世前三天仍未停笔。书中通过“西南联大烽火中的诗性觉醒”“建国后的沉默与坚持”“晚年译笔如刀的重生”等章节,还原其“被时代裹挟却始终坚守精神高地”的人生轨迹。
诗歌与翻译的永恒追求:
穆旦留下的诗作仅近160首,但每首都蕴含对生命、时代与人性的深刻思考。本书以“诗行与译稿在时代风浪中相互映照”为线索,分析其代表作《我看》《森林之魅》《冬》等,揭示其“用诗歌对话命运”的创作逻辑。同时,书中详细梳理其翻译生涯:从早期翻译《奥德赛》(1942年),到晚年完成《唐璜》(1975年),展现其对“汉语纯洁性”的执着守护——正如他在《冥想》中所言:“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本书不仅是一部“诗人传”,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通过穆旦的“出走与归来”(1942年赴缅、1950年回国)、“幻想与幻灭”(如1946年北上东北办报的理想与后来的挫折),探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挣扎与坚守。例如,1954年南开大学“外文系事件”中,穆旦的发言被视为“反权威”,作者结合学校档案与当事人回忆,还原事件背后的“反权威”风气与个体姿态的复杂关系。
学术价值与特色
史料扎实:作者深耕穆旦研究二十余年,整合了近十年穆旦史料挖掘的最新成果(如数百份书信、手稿与档案),确保传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视角独特:以“大历史中的小人物”为切入点,将穆旦置于“现代中国千万普通知识分子”的群体中,展现其“热情与挫败交织、否定与肯定辩证”的精神历程,而非单一的“受难史”叙述。
诗性与学术性结合:书中穿插大量穆旦的诗歌与日记,通过“诗行解读”还原其内心世界,同时以学术性的史料分析支撑叙事,使传记既有文学性又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