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书籍简介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The Worlds I See: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是美籍华裔人工智能科学家​​李飞飞​​(Fei-Fei Li)的自传,由赵灿翻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年4月出版。该书以“北极星”为隐喻,串联起李飞飞从中国移民少年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先驱的历程,融合个人成长、学术探索与科技伦理思考,是一部兼具人文温度与科学深度的作品。

核心内容
​​成长与移民经历​​:
李飞飞1976年出生于北京,幼年因家庭变故移民美国,经历了经济拮据(一家三口挤在一居室、睡厨房过道)、文化差异(语言不通、被歧视)等困境。母亲罹患严重心脏病需多次手术,她课后需打工补贴家用(中餐馆打工、做家政),甚至捡同学旧衣穿。但这些磨砺并未消沉她,反而激发了她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图书馆自学、在洗衣房捡书阅读,最终考入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成为该校唯一亚裔女生。
​​学术探索与AI贡献​​:
李飞飞的学术生涯聚焦​​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领域。她是​​ImageNet​​项目的核心领导者(该项目包含1500万张图片,是计算机视觉研究的里程碑式数据库),推动了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2012年,ImageNet发起的“大型视觉识别挑战赛”中,杰弗里·辛顿团队的AlexNet算法以85%的准确率刷新纪录,标志着深度学习革命的开启。李飞飞的工作不仅为学术界奠定了基础,也为工业界(如智能驾驶、图像识别)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
​​科技伦理与人文关怀​​:
作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首位女性主任(2013年任职)、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院长(2019年任职),李飞飞始终强调“人工智能必须以人为本”。她关注AI的伦理问题(如数据偏见、隐私保护),主张技术发展应与人类价值观融合。例如,她在研究中将藏族唐卡、印第安图腾纳入算法训练集,以文化多样性对抗数字单极化;呼吁科学家“用科技服务人性温度”,而非让技术控制人类。
书籍价值
​​个人成长启示​​:李飞飞的奋斗史展现了“平凡人如何通过坚持与热爱改变命运”,适合年轻人汲取动力,面对困境时不放弃梦想。
​​科技与人文融合​​:书中将人工智能的技术细节(如ImageNet的构建)与人文思考(如伦理、教育)结合,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科技的“温度”,适合对科技与社会变革感兴趣的读者。
​​女性科学家榜样​​:作为女性科学家,李飞飞的故事打破了“女性不适合STEM领域”的刻板印象,为女性读者提供了“突破性别限制”的参考。
评价与影响
该书出版后,被《人民日报》评价为“一部人工智能发展的启示录”,豆瓣评分8.9(2024年度图书),入选多个“年度好书”榜单。学者评价其“不仅呈现了尖端人工智能的科学内容,更展现了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梦想、困惑与努力”。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书籍简介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The Worlds I See: Curiosity,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at the Dawn of AI)是美籍华裔人工智能科学家​​李飞飞​​(Fei-Fei Li)的自传,由赵灿翻译,中...(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飞飞(Fei-Fei Li) 美国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现代人工智能的关键催化剂 ImageNet 创建者,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首任红杉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HAI)联合院长,前谷歌副总裁、谷歌云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第七任主任,《时代》“百大AI影响力人物”。 1976年出生于中国北京,长于成都;1992年随家人赴美;1995年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专业以全额奖学金录取;2005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ImageNet的初始版本,包含1500万张图片,涵盖了2.2万个不同类别;2012年在她发起举办的 ImageNet 大型视觉识别挑战赛第三届比赛上,神经网络算法AlexNet识别准确率高达85%,开启了新一轮深度学习革命。

目录
01 如坐针毡的华盛顿之行
02 逐梦之旅
03 鸿沟渐窄
04 心智探索
05 第一道光
06 北极星
07 一个假设
08 实验验证
09 万物以外是什么
10 似易实难
11 无人可控
12 下一颗北极星
致谢
译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2)
《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金典台词及解读
李飞飞的语言风格真诚、富有哲理,以下是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及解读:
1. “科学是好奇心的产物,而人性赋予了它灵魂。”
解读:李飞飞认为,科学的起点是“好奇心”(如她对“机器如何‘看懂’世界”的探索),但科学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人类”(如用AI改善医疗、教育)。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醒科技工作者“技术需有温度”。
2. “我们创造的技术,反过来也在定义我们自身。”
解读:李飞飞指出,AI等技术不仅是工具,更会塑造人类的行为与价值观(如AI推荐算法影响信息获取、自动驾驶改变出行方式)。这句话呼吁人们反思“技术如何影响人类”,避免“被技术异化”。
3. “教育不只是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它能改变整个家庭乃至社区的命运。”
解读:李飞飞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如普林斯顿的学习机会),她认为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阶梯”。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适合关注教育问题的读者。
4. “我想让机器学会看见,因为那是人类理解世界的第一步。”
解读:李飞飞的研究目标是“让机器具备‘视觉能力’”(如ImageNet的目标),因为她认为“视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如婴儿通过看世界学习)。这句话体现了她对“人工智能本质”的理解——技术应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
5. “如果想让人工智能帮助人类,那么我们必须从人类自身开始思考。”
解读:李飞飞在书中多次强调“科技以人为本”,这句话提醒开发者“AI的设计需以人类需求为核心”(如避免算法偏见、保护隐私)。这句话是AI伦理的“黄金法则”。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