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书籍简介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Guy S. Alitto)​​撰写的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梁漱溟(1893—1988)的专著,2025年4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初版1979年获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研究最佳著作奖)。本书以“最后的儒家”为核心定位,通过梳理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及重要社会活动(如乡村建设运动、参与政治谈判等),将其置于20世纪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解读,揭示了梁漱溟作为“传统儒者”与“现代改革者”的双重身份及其思想矛盾。

核心内容
​​生平与思想脉络​​:
书中详细记录了梁漱溟的早年经历(如父亲梁济的反传统观念对其影响)、青年时期的精神危机(自杀、学佛)、北大任教时期的思想转变(从佛学转向儒家),以及晚年对乡村建设、政治谈判的参与。作者强调,梁漱溟的一生始终围绕“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结合”展开,其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是20世纪中国“保持儒者传统和骨气”的代表人物。
​​思想与实践的矛盾​​:
梁漱溟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现代化”,即通过复兴儒家精神(如“直觉”“仁”“礼”)来解决中国的文化危机与现代化问题。但他同时面临“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保守与激进”的两难:
​​文化层面​​:他认为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虽重要,但中国需要“儒家的人生态度”(如“互以对方为重的伦理情谊”“改过迁善的人生向上”)来调和,避免“西方化”的弊端;
​​实践层面​​:他发起乡村建设运动(1927—1937),试图通过“乡学村学”“合作社”等方式重建农村社会,但最终因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失败;
​​政治层面​​:他曾参与政治谈判(如1946年国共和谈),但因与国共双方的矛盾退出,晚年因“反右”“文革”遭受批判。
​​学术价值与影响​​:
本书是研究梁漱溟的“奠基之作”,不仅梳理了其思想发展的完整脉络,还将梁漱溟的实践(如乡村建设)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分析,揭示了“儒家现代化”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艾恺通过对比梁漱溟与其他新儒家(如牟宗三)的思想,指出梁漱溟的“实践导向”使其区别于“书斋里的学者”,更接近孔子“知行合一”的传统。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书籍简介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Guy S. Alitto)​​撰写的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梁漱溟(1893—1988)的专著,2025年4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再版(初版1979年获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艾恺(Guy S.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梧桐汉学学者讲席教授。著有《持续焦虑: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合著)等作品。

目录
中文版序言 / 1
导 论 / 1
对梁漱溟性格和经历的几点评价 / 梁漱溟和中国的文化守成主义者 / 世界性的保守主义反应 / 农本主义和乡村建设 / 梁漱溟和他父亲的关系
第一章 父与子 ............. 15
桂林梁氏 / 文化上反传统观念的梁济 / 作为道德贵族的梁济 / 梁漱溟的早年
第二章 精神异常、自杀、成圣 ............. 33
梁济的民族自救计划 / 共和革命 / 梁济的誓愿 / 梁漱溟的危机和退隐 / 佛教 / 复出 / 梁济的自杀
第三章 北京大学的孔夫子和文化 ............. 66
北大风气 / 五四事件 / 从菩萨到鸿儒 / 文化问题
第四章 中西文化(一) ............. 78
意欲和文化的形成 / 反对文化融合 / 科学和民主 / 西方化的结果 / 中国文化:《易经》和直觉 / 孔子的直觉主义和柏格森的生命主义 / 中国文化实现自身的失败 / 中国的早熟 / 人类即将中国化 / 中国的文化困境和梁漱溟的结论 / 一个矛盾的解答
第五章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社会反应 ............. 124
胡适的看法 / 其他的批评 / 矛盾及其批评家
第六章 梁漱溟的上下求索,1922—1926 ............. 133
一个政治改革的计划—“我们的政治主张” / 讲学 / 社会主义 / 批评与教育改革 / 梁漱溟遇到两名同事 / 梁漱溟离京赴鲁(1924—1925) / 梁漱溟再度隐退(1925—1926)
第七章 广东与河南:乡村重建的开端,1927—1931 ............. 152
共产党人和梁漱溟的“顿悟” / 广东,1927—1928 / 陶行知和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 梁 漱溟回到北方 / 对现有乡村工作的评价 / 村治派 / 乡村建设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1929年
第八章 中西文化(二) ............. 174
对西方社会的探讨 / 中国:宗教的灭亡 / 人类文化和“理性” / 中国和人类的未来
第九章 乡村重建:儒家的现代化 ............. 191
对乡村建设的历史的和实践的辩护 / 士和农民 / 团体组织形式和政治 / 乡约 / 儒家和毛泽东的思想
第十章 “南京十年”时期之乡村建设: 一个政治和社会的分析 ............. 225
1927年 / 农村的地方精英 / 国民党对乡村建设的矛盾心理
第十一章 山东的乡村建设 ............. 237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 乡学村学是人民的衙门:邹平方案的精髓 / 合作社 / 自卫力量 / 旨在改进道德的地方团体 / 农业技术 / 公共卫生 / 菏泽及“菏泽方式” / 乡村建设在山东 的推广 / 当时对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批评 / 对乡村建设的批评:理论和实践
第十二章 抗战时期和战后:政治和论战 ............. 276
民主的第三力量的前奏:1937—1939 / 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会谈 / 为社会改造和民族解放而工作 / 敌后1939:致山东沉痛的告别辞 / 第三力量的崛起 / 桂林,1942—1944 / 重返政坛:和平谈判和内战
第十三章 回到北京 ............. 316
回到政治生活,1950—1955 / 与毛泽东的冲突和1955—1956年的批判运动 / 晚年,1975—1977
第十四章 1986年跋 ............. 330
采访 / 梁漱溟的暮年
参考书目 / 345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4)
金典台词(精选自书中与梁漱溟思想、实践相关的经典表述)
梁漱溟的话语以“平实、深刻、充满生命智慧”著称,以下是其思想的核心表达:
1. 关于​​儒家的“实践”本质​​
“我不是学问家而是实干家。”(梁漱溟自谦语,强调儒家思想需通过实践落地)
“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梁漱溟对“学问”的定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调和​​
“西方化是世界化,东方亦不能外。然东方亦有其足为世界化而欧土将弗能外者。”(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虽具普遍性,但东方文化(儒家)有其独特价值,需调和而非对立)
“科学方法与人的个性申展、社会性发达,是西方文化的特长;而儒家的‘仁’‘礼’则是东方文化的核心,二者需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问题。”(梁漱溟对“儒家现代化”的核心观点)
3. 关于​​乡村建设的意义​​
“乡村建设是要重建以儒家人生态度为根本的社会秩序,这是中华民族自救之最后觉悟。”(梁漱溟对乡村建设运动的定位,认为其是“儒家现代化的实践”)
“乡学村学是人民的衙门,是踏实地奠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融取了科学和德谟克拉西两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梁漱溟对乡村建设“新礼俗”的设想,强调“儒家伦理”与“现代民主”的结合)
4. 关于​​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只要他肯认真做事,肯对人负责,肯对人有益,他就是好人。”(梁漱溟对“好人”的定义,强调“行动”而非“言论”)
“我一生都在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我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梁漱溟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体现“儒家入世”的精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