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书籍简介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是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的亲笔自传,2025年2月由果麦文化出版(译者:靳婷婷)。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罗素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大生命动力为主线,完整回顾了自己从童年到晚年的百岁人生,融合了个人经历、学术成就与社会活动,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生命温度的经典传记。
核心内容与特色
生命的三重奏:三大激情贯穿一生
罗素在自传开篇便点明,支撑其生命的三大动力是:
对爱情的渴望:通过三段婚姻(如与第二任妻子多拉的共同教育实验、与第四任妻子伊迪丝的晚年相伴),探讨爱情的本质——既是“狂喜如天堂”的瞬间极致体验,也是“在苦难中相互支撑”的日常救赎;
对知识的追求:从剑桥求学(奠定逻辑原子论基础)到写作《数学原理》(现代分析哲学的里程碑),展现其对“真理”的执着探索,以及“知识无边界”的信念;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战运动(《社会重建原理》批判民族主义)到冷战时期的核裁军(《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再到晚年反越战抗议,体现其“用智慧唤醒清醒”的社会责任感。
理性与激情的完美融合
罗素的一生是“智识与良知”的化身:他既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提出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又是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参与反战、核裁军等活动)。自传中,他将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结合,反对“脱离现实的纯理论构建”,强调“知识的目的是改善人类处境”。
跨时代的生命智慧
罗素在自传中回应了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如算法时代的人文关怀);
全球化时代的和平(如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张力);
个人幸福的追求(如物质丰富与精神满足的关系)。
这些思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书籍简介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是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的亲笔自传,2025年2月由果麦文化出版(译者:靳婷婷)。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罗素以“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
(展开全部)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第三代罗素伯爵,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毕生致力于哲学的普及,被誉为“世纪先知”。他也是20世纪西方影响力蕞大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罗素不仅在哲学、逻辑和数学上成就显著,而且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代表作有《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智慧》《哲学问题》《幸福之路》等。
1950年,罗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各种重要作品中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1920年罗素曾来到中国讲学一年,与梁启超、胡适、蔡元培、徐志摩、金岳霖等都有交往,对中国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
译者简介:
靳婷婷
毕业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电影制片人、翻译。译作包括《一生的旅程》《重新定义公司》《绿灯》,以及柏拉图、伍尔夫、毛姆等巨擘的经典著作。
邮箱:tingtingrocks@126.com
罗素的语言以“简洁、深刻、幽默”著称,以下是其思想的核心表达:
“有三种感情,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激情,像伟大而变化无常的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但我总觉得,这三种激情虽曾让我濒临绝望,却始终引领我回到生命的本质——去爱、去探索、去关怀。”(序言《我为何而活》)
解读:罗素用“三种激情”概括了生命的本质,强调爱、探索与关怀是超越世俗成功的终极意义。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何为幸福”的思考。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像过的天堂。”(序言《我为何而活》)
解读:罗素打破了传统婚姻的功利性框架,将爱情视为“生命的共振”——它不仅是“消魂的快乐”,更是“减轻孤独”的救赎,以及“天堂的缩影”。这种对爱情的深刻理解,至今仍能帮助人们重新审视“亲密关系”的价值。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序言《我为何而活》)
解读:罗素对知识的追求是“纯粹的”——他渴望理解“人类的心灵”“星辰的灿烂”“数学的力量”,这种“求知欲”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接近真理”。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对当代“功利化学习”的现象仍有警示意义。
“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痈苦——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感到痛苦。”(序言《我为何而活》)
解读:罗素的“同情”不是“廉价的怜悯”,而是“建立在理性认知之上的责任”。他目睹人类苦难时的“痛苦”,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认为,“智慧的使命是唤醒清醒”,而这种“责任”至今仍能激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再重活一次。”(序言《我为何而活》)
解读:罗素用“值得活”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尽管他经历了“牢狱之灾”“学术争议”“社会压力”,但他始终相信,“爱、探索、关怀”让生命有了意义。这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对当代人应对“存在焦虑”仍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