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秦漢史講義(增訂版)》書籍簡介
《秦漢史講義(增訂版)》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已榮休)的經典著作,2024年11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25年4月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推出港版增訂版。該書以秦暉在清華大學講授「秦漢史」課程的講義為藍本,結合近年考古發現與史學成果修訂而成,突破傳統斷代史框架,縱橫對比周秦、漢唐及秦漢與羅馬帝國的制度與觀念,探討秦漢帝國的制度邏輯與歷史影響。

核心內容與主題
​​「周秦之變」的歷史意義​​:書中將「周秦之變」視為中國三千年歷史上「最深刻的變化」,指出周代「小共同體本位」的分封制(以血緣、宗族為紐帶)轉向秦代「編戶齊民」的中央集權制(以個體為單位),徹底重塑了中國社會的運行規則。這一轉變奠定了後世「大一統」的政治框架,也埋下了「強權與犬儒」的制度隱患。
​​秦漢制度的形成與弊病​​:
法家思想的興起與「百代都行秦政制」:秦代以法家為核心,通過官僚體系、戶籍管理、統一貨幣等工具實現對疆域的控制,但「強國必弱民」的原則壓抑了民間經濟活力,導致「偽市場經濟」(如商人隱匿身份牟利)的矛盾。
「儒表法裡」的平衡:漢代以儒家倫理包裝法家權力,既穩定了社會倫理,又固化了權力結構,形成「強權與犬儒」的共生關係,成為後世「傳統與現代」碰撞的討論焦點。
​​秦漢經濟與社會​​:書中專章探討秦漢經濟,指出其為「中國古代第一次商品經濟高潮」,涉及集約農業、水利工程、名田宅制度、鹽鐵論戰等專題。例如,「貨殖列傳」中的商人命運,反映了秦漢經濟的開放性與矛盾性;與古希臘-羅馬的經濟比較,則凸顯了秦漢「重農抑商」與西方「市民社會」的分野。
​​漢魏之變的局限性​​:書中認為,東漢以後的「漢魏之變」(宗法復興、法律儒化)未突破秦漢奠定的制度框架,僅是「回到周制舊路」,而非開闢新途,因此不如「周秦之變」深刻。

《秦漢史講義(增訂版)》書籍簡介 《秦漢史講義(增訂版)》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已榮休)的經典著作,2024年11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25年4月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推出港版增訂版。該書以秦暉在清華大學講授「秦漢史」課程的講義為藍本,結合近年考古發現與史學成果修訂而成,突破傳統斷代史框...(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秦暉,歷史學家、經濟學家, 1981年畢業於蘭州大學,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客座研究員,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農民史研究會理事,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特邀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縱跨農民史、經濟史、政治史與公益史等,著作有《傳統十論》《田園詩與狂想曲》等。

目录
緒論 中國文明史上的秦漢時代
第一章 周秦之變:從族羣社會到編戶齊民(上)——小共同體本位的周制與儒家思想
第二章 周秦之變:從族羣社會到編戶齊民(下)——法家的興起與「百代都行秦政制」
第三章 法道互補:「儒表法裏」之下的強權與犬儒
第四章 鹽鐵論戰:帝國經濟中的「干預」與「放任」
第五章 強國弱民:秦漢帝國的政治制度
第六章 漢魏之變:儒表法裏中的「儒裏化」階段
第七章 秦漢經濟:中國古代第一次商品經濟高潮
附錄 對談:傳統中國的周制和秦制 馮天瑜 秦暉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0)
關於「周秦之變」的評價​​:
“中國三千年歷史上發生的最深刻變化是「周秦之變」。周秦之變何以奠定了中國文明的框架?因為它從「族群社會」轉向「編戶齊民」,從「小共同體本位」轉向「中央集權」,徹底重塑了中國社會的運行規則。”
​​關於秦制的「強權與犬儒」​​:
“秦制的「強權邏輯」要求國家最大限度汲取資源,但「強國必弱民」的原則導致民間經濟活力被壓抑。「偽市場經濟」(如商人隱匿身份牟利)的矛盾,成為兩千年經濟波動的隐形推手。”
​​關於「儒表法裡」的平衡​​:
“漢代以儒家倫理包裝法家權力,既穩定了社會倫理,又固化了權力結構,形成「強權與犬儒」的共生關係。這種平衡至今仍在討論「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時被提及。”
​​關於漢魏之變的局限性​​:
“東漢以後的「漢魏之變」(宗法復興、法律儒化)未突破秦漢奠定的制度框架,僅是「回到周制舊路」,而非開闢新途。因此,它不如「周秦之變」深刻。”
​​關於秦漢與羅馬的比較​​:
“漢代與古羅馬在經濟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如鐵器、絲綢與糧食、奢侈品的貿易),但實質含義大相徑庭。漢代「編戶齊民」通過戶籍綁定賦稅,羅馬則依靠奴隸制支撐經濟,這種差異決定了中國「重農抑商」與西方「市民社會」的分野。”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