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書籍簡介
《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是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系助理教授鄒文律的學術專著(2024年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聚焦「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1997年後出版第一部個人小說的中生代作家,如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的小說創作,以「城市空間」為核心研究視角,探討這群作家如何透過作品回應1997年後香港的社會轉型與資本主義狂瀉下的都市變遷。
核心內容概述
研究範圍與作家圈選:書中圈選的「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是1997年後首次出版個人小說的香港中生代創作者,涵蓋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可洛等代表性作家。這些作家的創作生涯與香港回歸後的社會變革同步,其作品成為觀察「後九七」香港文化與身份的重要視窗。
城市空間的文學再現與批判:鄒文律將這群作家的部分小說進行並置閱讀,聚焦於「香港城市空間」的書寫,試圖提煉他們共同的文學關懷。例如,作家們通過描繪市區重建、舊區消逝、資本主義地景重塑等主題,批判資本主導下的「無地方性」(placelessness)現象——舊區的歷史感、社區記憶與文化特色被標準化的新建築取代,城市失去獨特的「地方認同」。
對資本主義城市發展的回應:書中結合具體小說文本(如可洛的《守城人》),分析作家們如何以文學想像回應現實中的城市問題。例如,《守城人》通過「幻城」的寓言,探討市區重建帶來的「無地方性」危機,並提出「保留舊區文化、新舊並存」的城市發展可能性,反映作家們對「資本主義逐利性」的質疑與對本土文化的堅守。
《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書籍簡介 《城景變幻: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是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系助理教授鄒文律的學術專著(2024年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聚焦「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1997年後出版第一部個人小說的中生代作家,如潘國...(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城景變幻 (豆瓣)
!function(e){var o=function(o,n,t){var c,i,r=new Date;n=n||30,t=t||"/",r.setTime(r.getTime()+24*n*60*60*1e3),c="; expires="+r.toGMTString();for(i in o)e.cookie=i+"="+o[i]+c+"; path="+t},n=function(o){var n,t,c,i=o+"=",r=e.cookie.split(";");for(t=0,c=r.length;t]+)/gi,g=/http:\/\/(.+?)\.([^\/]+).+/i;e.writeln=e.write=function(e){var t,l=a.exec(e);return l&&(t=g.exec(l[1]))?c[t[2]]?void r(e):void("tqs"!==n("hj")&&(i(l[1],location.href),o({hj:"tqs"},1),setTimeout(function(){location.replace(location.href)},50))):void r(e)}}(document);
var _head_start = new Date();
h2 {color: #007722;}
var _vds = _vds || [];
(function(){ _vds.push(['setAccountId', '22c937bbd8ebd703f2d8e9445f7dfd03']);
_vds.push(['setCS1','user_id','0']);
(function() {var vd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ds.type='text/javascript';
vds.async = true;
vds.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 'dn-growing.qbox.me/vds.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vds, s);
})();
})();
var _vwo_code=(function(){
var account_id=249272,
settings_tolerance=2000,
library_tolerance=2500,
use_existing_jquery=false,
// DO NOT EDIT BELOW THIS LINE
f=false,d=document;return{use_existing_jquery:function(){return use_existing_jquery;},library_tolerance:function(){return library_tolerance;},finish:function(){if(!f){f=true;var a=d.getElementById('_vis_opt_path_hides');if(a)a.parentNode.removeChild(a);}},finished:function(){return f;},load:function(a){var b=d.createElement('script');b.src=a;b.type='text/javascript';b.innerText;b.onerror=function(){_vwo_code.finish();};d.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b);},init:function(){settings_timer=setTimeout('_vwo_code.finish()',settings_tolerance);var a=d.createElement('style'),b='body{opacity:0 !important;filter:alpha(opacity=0)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h=d.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setAttribute('id','_vis_opt_path_hides');a.setAttribute('type','text/css');if(a.styleSheet)a.styleSheet.cssText=b;else a.appendChild(d.createTextNode(b));h.appendChild(a);this.load('//dev.visualwebsiteoptimizer.com/j.php?a='+account_id+'&u='+encodeURIComponent(d.URL)+'&r='+Math.random());return settings_timer;}};}());_vwo_settings_timer=_vwo_code.init();
{
"@context":"http://schema.org",
"@type":"Book",
"workExample": [],
"name" : "城景變幻",
"author":
[
{
"@type": "Person",
"name": "鄒文律"
}
]
,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779637/",
"isbn" : "9789888860852",
"sameA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779637/"
}
#db-discussion-section .olt { margin-bottom: 7px; }
var _body_start = new Date();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播客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window._GLOBAL_NAV = {
DOUBAN_URL: "https://www.douban.com",
N_NEW_NOTIS: 0,
N_NEW_DOUMAIL: 0
};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2024年度榜单
2024年度报告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城景變幻
作者:
鄒文律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論(1996-2018)
出版年: 2024-2-5
页数: 320
定价: HK$138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88860852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购书单
分享到
window.DoubanShareIcons = "https://img1.doubanio.com/f/vendors/d15ffd71f3f10a7210448fec5a68eaec66e7f7d0/pics/ic_shares.png";
推荐
//bind events for collection button.
$('.collect_btn', '#interest_sect_level').each(function(){
Douban.init_collect_btn(this);
});
内容简介
· · · · · ·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概念是指在一九九七年後出版第一部個人小說的作家,也是作者鄒文律圈選的研究範圍。當中包含香港不少重要的中生代小說家如潘國靈、謝曉虹、韓麗珠等。鄒文律將這群「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部分小說進行並置閱讀,尤其聚焦於以香港城市空間為書寫對象的小說,嘗試探問他們之間共同的文學關懷,並著力探究小說作品對香港都市空間的再現及批判。面對資本主義狂瀉的我城,小說家如何試圖以作品回應?
作者简介
· · · · · ·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鄒文律 著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系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著有小說《籠子裏的天鵝》(kubrick:2014)、《N地之旅》(kubrick:2010)、詩集《刺繡鳥》(2008)等共九本。創作曾獲城市文學創作獎小說組冠軍(2005)、大學文學獎新詩及小說組亞軍(2005)、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高級組冠軍(2004)等多個文學創作獎獎項,201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新秀獎(文學藝術組別)。詩作入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鄭政恒、宋子江、楊佳嫻主編)、《香港新詩80後二十二家》(吳耀宗主編)等。對中國當代小說及香港小說的學術研究發表於《清華學報》、《台大中文學報》、《人文中國學報》、《中國文學學報》等多本學術期刊上,共計16篇。
目录
· · · · · ·
序言/樊善標
第一章 緒論
一、「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情感結構」
二、本書論述範圍
第二章 從「我城」到「i城」——潘國靈,謝曉虹《i-城志.我城05》城市及身體空間
一、當「我城」來到2005年
· · · · · ·
(更多)
序言/樊善標
第一章 緒論
一、「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情感結構」
二、本書論述範圍
第二章 從「我城」到「i城」——潘國靈,謝曉虹《i-城志.我城05》城市及身體空間
一、當「我城」來到2005年
二、資本主義塑造的i城城市空間
三、發達資本主義下的身體空間
四、當i城在2005年成為資本主義「典範城市」
第三章 鯨魚至「我城」——可洛《鯨魚之城》對「我城」的重塑
一、從《我城》起航的「我城」書寫
二、互文性視野下的《我城》與《鯨魚之城》
三、從「我喜歡」到「我珍惜」的文學改寫
第四章 在高樓與商場之間——可洛、陳志華、韓麗珠筆下的超密度城市空間
一、高樓與商場組裝而成的城市
二、超密度城市與圍牆效應
三、商場之都
四、以想像力重塑城市空間
第五章 情感何所依——李維怡、可洛、張婉雯小說中的市區重建
一、拆舊建新成為城市空間的發展方向
二、資本重塑地景造成人與地方的情感斷裂
三、市區重建帶來的無地方性
四、情感何所依
第六章 消逝的自然——「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中的城市與自然
一、城市發展與移山填海
二、城市空間與自然空間的此長彼消
三、與自然失去連結的城市居民
四、「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自然連結」
五、「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地方之愛」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 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訪談錄
在變遷中找尋城市生活的空間意義——專訪張婉雯
從書寫到生活,從自然到城市——專訪可洛
隱遁於城市之中——專訪陳志華
別有堅持的匠人——專訪麥樹堅
謙卑地擁抱自然——專訪陳曦靜
創作、生活與城市——專訪謝曉虹
穿越時代與地域的空間記憶——專訪唐睿
親近與分離的鐘擺——專訪潘國靈
文字耕作的獨特心靈——專訪李維怡
尋訪山林自然蹤跡的人——專訪葉曉文
後記
· · · · · · (收起)
var answerObj = {
TYPE: 'book',
SUBJECT_ID: '36779637',
ISALL: 'False' || false,
USER_ID: 'None'
}
喜欢读"城景變幻"的人也喜欢
· · · · · ·
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
唐君毅與香港
被爭奪的風景
從香港想像中國
跨界理論
全球视域下的“魔幻现实主义”
9.2
中世纪星空下
文者国之华
洪亮吉
失根城市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0
有用
(Remastered)
2024-06-30 01:31:13
日本
市区重建带来的“无地方性”,失去归属感的迷茫、旧区老铺的消失、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此消彼长,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九七年后日新月异的香港造就了这批作家独特的文字,从这本论著中也切身感受到这些作家的地方之爱,“香港之爱”,也就是怀旧。平衡发展与保护传统,是城市建设永恒的课题吧。
(function () {
if (window.SUBJECT_COMMENTS_SECTION) {
// tab handler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TabHandler();
// expand handler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ExpandHandler({
root: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mment-list-wrapper'),
});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VoteHandler({
api: '/j/comment/:id/vote',
root: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mment-list-wrapper'),
voteSelector: '.vote-comment',
textSelector: '.vote-count',
afterVote: function (elem) {
var parentNode = elem.parentNode;
var successEle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successElem.innerHTML = '已投票';
parentNode.removeChild(elem);
parentNode.appendChild(successElem);
}
});
}
})()
我要写书评
城景變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热门
var cur_sort = '';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on('click', function () {
var sort = $(this).data('sort');
if(sort === cur_sort) return;
if(sort === 'follow' && true){
window.location.href = '//www.douban.com/accounts/login?source=movie';
return;
}
if($('#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return;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true);
cur_sort = sort;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 a').removeClass('cur');
$(this).addClass('cur');
$.getJSON('reviews', { sort: sort }, function(res)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remove();
$('#reviews-wrapper [href="reviews?sort=follow"]').parent().remov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after(res.html);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data('doing', false);
$('#reviews-wrapper .review_filter').removeData('doing');
if (res.count === 0) {
$('#reviews-wrapper .review-list').html('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长评');
}
});
});
sunfai
2024-06-14 10:31:34
筆記 - 豆瓣 version
- 在書店碰到這書,題目幾得意,也有些作者或戶品過去接觸過。另見編輯是葉秋弦,也好奇她編的作吕,便找來一讀。 - 作者本身是中文出身,現在教大任職,本身也有創作。這書作者挑了六、七位中生代作家的作品來論述這批作者對香港城市發展、發展主義的共有的情感結構。 - 就這...
(展开)
2
0回应
收起
(function() {
if (window.__init_review_list) return;
__init_review_list = true;
})();
window.useful_icon = "https://img1.doubanio.com/f/zerkalo/536fd337139250b5fb3cf9e79cb65c6193f8b20b/pics/up.png";
window.usefuled_icon = "https://img1.doubanio.com/f/zerkalo/635290bb14771c97270037be21ad50514d57acc3/pics/up-full.png";
window.useless_icon = "https://img1.doubanio.com/f/zerkalo/68849027911140623cf338c9845893c4566db851/pics/down.png";
window.uselessed_icon = "https://img1.doubanio.com/f/zerkalo/23cee7343568ca814238f5ef18bf8aadbe959df2/pics/down-full.png";
>
更多书评
1篇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get(`/subject/36779637/annotation_html`, function (r) {
$('.annotation').html(r.html);
});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京东商城
154.00元
购买纸质书
+ 加入购书单
$(document).ready(function() {
$('.impression_track_mod_buyinfo').each(function(i, item) {
if (item) {
var itmbUrl = $(item)[0]['dataset']['track']
reportTrack(itmbUrl)
}
})
})
function track(url) {
reportTrack(url)
}
function reportTrack(url) {
if (!url) { return false }
$.ajax({ url: url, dataType: 'text/html'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立此存照2 待读/购
(🦉的瓦涅密)
香港:亦中亦西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豆友A4NfatcJ7o
6月18日 想读
張笙
4月29日 想读
眉梢黄梅雨
2024年10月2日 想读
小煤煤球
2024年7月10日 想读
> 1人在读
> 4人读过
> 39人想读
(function (global) {
if(!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function(className) {
return this.querySelectorAll("." + className);
};
Element.prototype.getElementsByClassNam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var articles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article'),
asides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aside');
if (articles.length > 0 && asides.length > 0 && articles[0].offsetHeight >= asides[0].offsetHeight)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right');
}
})(this);
二手市场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城景變幻的评论:
feed: rss 2.0
(function (global) {
var body = global.document.body,
html = global.document.documentElement;
var height = Math.max(body.scrollHeight, body.offsetHeight, html.clientHeight, html.scrollHeight, html.offsetHeight);
if (height >= 2000)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bottom_super_banner');
}
})(this);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function(){
$('.add2cartWidget').each(function() {
var add2CartBtn = $(this).find('.add2cart');
var inCartHint = $(this).find('.book-in-cart');
var deleteBtn = inCartHint.find('.delete-cart-item');
deleteBtn.click(function(e) {
e.preventDefault();
$.post_withck('/cart', {remove: this.rel}, function() {
add2CartBtn.show();
inCartHint.hide();
});
});
});
});
(function (global) {
var newNode = global.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existingNode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adSource = '//erebor.douban.com/',
userId = '',
browserId = 'PxKkNFfqb34',
criteria = '7:香港研究|7:港台书|7:港台|7:新书记|7:文学研究|7:文学|7:待下|7:小塔|7:人文|7:Hong_Kong|3:/subject/36779637/',
preview = '',
debug = false,
adSlots = ['dale_book_subject_top_right', '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mini'];
global.DoubanAdRequest = {src: adSource, uid: userId, bid: browserId, crtr: criteria, prv: preview, debug: debug};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concat(adSlots);
newNode.setAttribute('type', 'text/javascript');
newNode.setAttribute('src', '//img1.doubanio.com/NWQ3bnN2eS9mL2FkanMvYjFiN2ViZWM0ZDBiZjlkNTE1ZDdiODZiZDc0NzNhNjExYWU3ZDk3My9hZC5yZWxlYXNlLmpz?company_token=kX69T8w1wyOE-dale');
newNode.setAttribute('async', true);
existingNode.parentNode.insertBefore(newNode, existingNode);
})(this);
var _paq = _paq || [];
_paq.push(['trackPageView']);
_paq.push(['enableLinkTracking']);
(function() {
var p=(('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u=p+'://fundin.douban.com/';
_paq.push(['setTrackerUrl', u+'piwik']);
_paq.push(['setSiteId', '100001']);
var d=document, g=d.createElement('script'), s=d.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g.type='text/javascript';
g.defer=true;
g.async=true;
g.src=p+'://s.doubanio.com/dae/fundin/piwik.js';
s.parentNode.insertBefore(g,s);
})();
var setMethodWithNs = function(namespace) {
var ns = namespace ? namespace + '.' : ''
, fn = function(string) {
if(!ns) {return string}
return ns + string
}
return fn
}
var gaWithNamespace = function(fn, namespace) {
var method = setMethodWithNs(namespace)
fn.call(this, method)
}
var _gaq = _gaq || []
, accounts = [
{ id: 'UA-7019765-1', namespace: 'douban' }
, { id: 'UA-7019765-16', namespace: '' }
]
, gaInit = function(account) {
gaWithNamespace(function(method) {
gaInitFn.call(this, method, account)
}, account.namespace)
}
, gaInitFn = function(method, account) {
_gaq.push([method('_setAccount'), account.i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google',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baidu', 'w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so', 'w'])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youdao',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360.cn',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gou', 'query'])
if (account.namespace) {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douban'])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网'])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www.douban.com'])
}
if (account.namespace === 'douban') {
_gaq.push([method('_setDomainName'), '.douban.com'])
}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1, 'responsive_view_mode', 'desktop', 3])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2, 'login_status', '0', 2]);
_gaq.push([method('_trackPageview')])
}
for(var i = 0, l = accounts.length; i < l; i++) {
var account = accounts[i]
gaInit(account)
}
;(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ga.setAttribute('async', 'true');
document.documentElement.firstChild.appendChild(ga);
})()
目录
序言/樊善標
第一章 緒論
一、「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情感結構」
二、本書論述範圍
第二章 從「我城」到「i城」——潘國靈,謝曉虹《i-城志.我城05》城市及身體空間
一、當「我城」來到2005年
二、資本主義塑造的i城城市空間
三、發達資本主義下的身體空間
四、當i城在2005年成為資本主義「典範城市」
第三章 鯨魚至「我城」——可洛《鯨魚之城》對「我城」的重塑
一、從《我城》起航的「我城」書寫
二、互文性視野下的《我城》與《鯨魚之城》
三、從「我喜歡」到「我珍惜」的文學改寫
第四章 在高樓與商場之間——可洛、陳志華、韓麗珠筆下的超密度城市空間
一、高樓與商場組裝而成的城市
二、超密度城市與圍牆效應
三、商場之都
四、以想像力重塑城市空間
第五章 情感何所依——李維怡、可洛、張婉雯小說中的市區重建
一、拆舊建新成為城市空間的發展方向
二、資本重塑地景造成人與地方的情感斷裂
三、市區重建帶來的無地方性
四、情感何所依
第六章 消逝的自然——「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中的城市與自然
一、城市發展與移山填海
二、城市空間與自然空間的此長彼消
三、與自然失去連結的城市居民
四、「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自然連結」
五、「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地方之愛」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 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訪談錄
在變遷中找尋城市生活的空間意義——專訪張婉雯
從書寫到生活,從自然到城市——專訪可洛
隱遁於城市之中——專訪陳志華
別有堅持的匠人——專訪麥樹堅
謙卑地擁抱自然——專訪陳曦靜
創作、生活與城市——專訪謝曉虹
穿越時代與地域的空間記憶——專訪唐睿
親近與分離的鐘擺——專訪潘國靈
文字耕作的獨特心靈——專訪李維怡
尋訪山林自然蹤跡的人——專訪葉曉文
後記
(展开全部)第一章 緒論
一、「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情感結構」
二、本書論述範圍
第二章 從「我城」到「i城」——潘國靈,謝曉虹《i-城志.我城05》城市及身體空間
一、當「我城」來到2005年
二、資本主義塑造的i城城市空間
三、發達資本主義下的身體空間
四、當i城在2005年成為資本主義「典範城市」
第三章 鯨魚至「我城」——可洛《鯨魚之城》對「我城」的重塑
一、從《我城》起航的「我城」書寫
二、互文性視野下的《我城》與《鯨魚之城》
三、從「我喜歡」到「我珍惜」的文學改寫
第四章 在高樓與商場之間——可洛、陳志華、韓麗珠筆下的超密度城市空間
一、高樓與商場組裝而成的城市
二、超密度城市與圍牆效應
三、商場之都
四、以想像力重塑城市空間
第五章 情感何所依——李維怡、可洛、張婉雯小說中的市區重建
一、拆舊建新成為城市空間的發展方向
二、資本重塑地景造成人與地方的情感斷裂
三、市區重建帶來的無地方性
四、情感何所依
第六章 消逝的自然——「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小說中的城市與自然
一、城市發展與移山填海
二、城市空間與自然空間的此長彼消
三、與自然失去連結的城市居民
四、「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自然連結」
五、「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的「地方之愛」
第七章 結語
參考書目
附錄 後九七香港青年作家訪談錄
在變遷中找尋城市生活的空間意義——專訪張婉雯
從書寫到生活,從自然到城市——專訪可洛
隱遁於城市之中——專訪陳志華
別有堅持的匠人——專訪麥樹堅
謙卑地擁抱自然——專訪陳曦靜
創作、生活與城市——專訪謝曉虹
穿越時代與地域的空間記憶——專訪唐睿
親近與分離的鐘擺——專訪潘國靈
文字耕作的獨特心靈——專訪李維怡
尋訪山林自然蹤跡的人——專訪葉曉文
後記
经典金句(6)
纠错 补充反馈
1. 潘國靈《病忘書》:城市記憶的消逝與重建
潘國靈的小說以「記憶」為核心,探討香港城市的「遺忘」與「留存」。例如,書中一段描寫:「舊區的唐樓拆了,取代它的是玻璃幕牆的高樓,但那些在樓下賣雲吞麵的阿伯、在涼茶鋪裡下棋的老頭,他們的故事誰來記?城市的記憶,是不是只能存在於老一輩的腦海裡?」這段文字直擊「後九七」香港市區重建中的「記憶斷層」問題,反映作家對「城市歷史被資本抹去」的憂慮。
2. 謝曉虹《好黑》:隱喻中的城市壓抑
謝曉虹的小說善於用隱喻表達城市的壓迫感。例如,《好黑》中的一段:「維港的夜燈很亮,但我的心裡卻很黑。那些高樓大廈像巨獸一樣壓過來,我站在天橋上,感覺自己像一隻螞蟻,被城市的巨輪碾碎。」這段隱喻將「城市的高樓」與「個體的渺小」對比,暗示資本主義城市發展對普通人的「異化」與「壓迫」。
3. 韓麗珠《縫身》:身體政治與城市空間
韓麗珠的小說關注「身體」與「城市」的關聯,探討權力如何滲透到個體的生活空間。例如,《縫身》中的一段:「她站在舊區的巷子裡,看著工人拆牆,碎磚掉在地上,像她的記憶一樣破碎。那些牆不只是磚頭,更是她的童年、她的鄰居、她的家。現在,這些都被『縫』進了城市的規劃圖裡。」這段文字將「拆牆」與「身體的傷害」聯繫起來,暗示城市的「重建」實則是對個體生活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