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世紀電影聖經:從默片、有聲電影到數位串流媒體》书籍简介
《世紀電影聖經》是一部聚焦電影技術百年演進的綜合性著作,結合​​技術史、文化批評與經典案例分析​​,梳理從19世紀末默片誕生至21世紀數位串流媒體的技術變革。該書以​​三大技術革命​​為主軸(默片時代、有聲電影、數位化),探討電影如何從實驗性藝術轉變為全球主流文化載體,並分析技術革新對敘事、美學與產業的深遠影響。

1. ​​內容框架與核心主題​​
​​默片時代(1895-1927)​​:從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到卓別林的悲喜劇,分析手工攝影、手搖放映機與早期特技(如多重曝光、微距攝影)如何定義電影語言。
​​有聲革命(1927-1950s)​​:以《爵士歌王》為起點,探討聲音技術(如維他風系統、膠片錄音)如何改變電影結構,催生歌舞片與黑色電影的黃金時代。
​​彩色與寬銀幕(1930s-1960s)​​:從特藝色三色染印法到《亂世佳人》的技術突破,分析色彩如何賦予電影情感張力;寬銀幕技術(如CinemaScope)如何重塑視覺霸權。
​​數位時代(1980s-2020s)​​:從《星際大戰》特效革命到IMAX、3D與串流平台,探討數位攝影、CGI與雲端技術如何顛覆傳統製作流程,並引發「虛擬電影」的哲學辯論。
2. ​​學術價值與特色​​
​​跨學科視角​​:整合工程技術史(如膠片化學、攝影機機械結構)、文化研究(如好萊塢工業體系)與電影美學(如蒙太奇理論),提供全景式分析。
​​技術細節深度​​:對關鍵技術(如聲畫同步、數位編碼)的原理與應用進行通俗化解讀,適合業界人士與影迷閱讀。
​​全球視野​​:不僅聚焦好萊塢,亦涵蓋歐洲先鋒派、日本東方美學與第三世界電影的技術適應策略。

《世紀電影聖經:從默片、有聲電影到數位串流媒體》书籍简介 《世紀電影聖經》是一部聚焦電影技術百年演進的綜合性著作,結合​​技術史、文化批評與經典案例分析​​,梳理從19世紀末默片誕生至21世紀數位串流媒體的技術變革。該書以​​三大技術革命​​為主軸(默片時代、有聲電影、數位化),探討電影如何從實驗性...(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馬克.庫辛思Mark Cousins 作家、電影評論家、製片人和紀錄片製作者,2011年把其作品《The Story of Film》製作成900分鐘的精彩紀錄片影集,囊括100位創新名導以及超過1000部影史經典,在網路電影資料庫 (IMDb)上獲得8.5高分評價。2021年推出2小時40分鐘的續集《The Story of Film: A New Generation》,入圍同年的坎城影展金眼球獎(Golden Eye)。 他也是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的總策劃,也是《展望》(Prospect),《聲與影》(Sight and Sound)和《泰晤士》(The Times)的定期撰稿人。 譯者簡介 蒙金蘭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從事旅遊採訪工作二十餘年。曾任TO''GO生活情報主編、行遍天下旅遊月刊副總編輯、蘋果日報副刊旅遊組記者等。目前為自由工作者,仍以旅遊報導為主,近年負責採訪兼編輯完成的旅遊書包括墨刻出版社所出版的《韓國》、《大首爾攻略完全制霸》、《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出發!韓國自助旅行》、《出發!澳洲自助旅行》、《西班牙》、《希臘》《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德國》《瑞士》《紐西蘭》等書。

目录
序論
無聲電影(默片時代)
1 動人心弦的新技術(1895-1903)
萌芽時期的電影:最初的電影製作人如何設計鏡頭、剪輯、特寫和鏡頭移動。
2 早期電影的敘事功能(1903-1918)
從驚悚刺激到故事敘述:好萊塢明星制的出現和第一批偉大的導演。
3 世界電影風格的擴張(1918-1928)
電影工業和個人風格:主流電影製作及德國、法國、美國和蘇聯的另類者。
有聲電影
4 日本古典主義和好萊塢的愛情故事(1928-1945)
電影的黃金時代:電影類型、日本大師和舞台景深。
5 戰爭的摧殘和新電影語言(1945-1952)
寫實主義在世界電影的擴張:義大利引領潮流,世界電影緊隨其後,好萊塢的視野變暗了。
6 雍容浮華的故事(1953-1959)
1950年代電影中的憤怒和象徵主義:寬銀幕;國際劇情片;早期現代主義的新銳導演。
7 爆炸性的故事(1959-1969)
浪漫電影的崩潰和現代主義的崛起:各洲一系列新浪潮改變了電影製作的推陳出新。
8 自由和「看」的想望(1969-1979)
全球的政治電影和美國賣座巨片的興起:德國和澳洲電影的復興;中東和非洲電影興起;大白鯊和星際大戰。
9 大型娛樂和哲學(1979-1990)
世界電影的兩種極端:錄影帶和MTV的影響;非西方國家的具挑戰性的電影。
數位化電影
10 可見的未來(1994-2004)
電腦化使電影超越攝影:一種全球的藝術形式發現了新的可能性。
11 串流媒體(2004-現在)
結論
參考書目
劇照提供者資料
鳴謝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8)
1. ​​默片時代的「視覺詩學」​​
​​《城市之光》(1931)​​:「笑聲是通用語言,而沉默是最真實的詩歌。」(卓別林飾演的流浪漢對盲女說)——默片中「肢體語言」的至高地位,技術限制反而催生純粹表演藝術。
2. ​​有聲電影的「聲音霸權」​​
​​《爵士歌王》(1927)​​:「你聽到了嗎?這是未來的聲音!」(角色對新技術的驚呼)——標誌聲音從「技術噱頭」轉為「敘事主體」的轉折。
3. ​​彩色電影的「感官革命」​​
​​《綠野仙蹤》(1939)​​:「紅鞋子不該被遺忘,它們會帶你回家。」(桃樂絲的紅舞鞋)——特藝色技術首次將色彩賦予象徵意義,紅色成為「希望」的編碼。
4. ​​數位時代的「虛擬真實」​​
​​《黑客帝國》(1999)​​:「什麼是真實?如果你指的是觸覺、嗅覺、味覺,那麼真實不過是神經元傳遞的電子訊號。」(莫菲斯對尼歐說)——數位技術模糊虛實界限,引發對「電影本體論」的重新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