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臺灣濕地誌:從東亞文明到臺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卷》書籍簡介
《臺灣濕地誌》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方偉達的學術專著,於2024年10月由野人出版社出版(ISBN:9786267555231)。該書以「濕地」為核心,串聯東亞文明、臺灣歷史、人群遷徙與物種演替,是一部融合地理、歷史、文化與生態的跨領域巨著。
1. 內容框架與核心主題
書籍圍繞「濕地變遷」展開,從歷史脈絡(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漢人進入臺灣的濕地初現)、文化人類學(臺灣及東亞各國族群遷徙與濕地的依存關係)、地理視角(臺灣本島北部、中部、西南部、東部及離島的濕地分述)、政策與保育(濕地法規沿革、民間環境運動、人工濕地復育)到國際視野(《拉姆薩濕地公約》、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濕地藍碳與氣候變遷),系統梳理了濕地在臺灣及周邊島嶼的生態、歷史與社會意義。
2. 學術價值與特色
跨領域整合:結合自然科學(濕地生態、地質構造)與人文社會科學(族群遷徙、文化遺跡、政策分析),展現濕地作為「陸與水的交接地帶」的多維度價值。
歷史縱深:從遠古臺灣人類的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人種特徵,到閩南、粵東漢人400年來的遷徙,再到現代濕地保育,還原人類與濕地共存的歷史脈絡。
國際視角:作者方偉達曾任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亞洲主席,書中融入對韓國、沖繩、菲律賓等周邊島嶼濕地的探訪,對比分析臺灣濕地的獨特性與全球濕地保育的共通性。
3. 現實意義
書籍針對21世紀全球暖化、酷熱、水資源不均等危機,提出濕地作為「自然解方」的重要性,強調濕地復育(如創建與恢復方法、實例)對應對氣候變遷的貢獻,並探討臺灣參與國際濕地公共事務的未來方向。
《臺灣濕地誌:從東亞文明到臺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卷》書籍簡介 《臺灣濕地誌》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方偉達的學術專著,於2024年10月由野人出版社出版(ISBN:9786267555231)。該書以「濕地」為核心,串聯東亞文明、臺灣歷史...
(展开全部)作者简介
臺灣濕地誌 (豆瓣)
!function(e){var o=function(o,n,t){var c,i,r=new Date;n=n||30,t=t||"/",r.setTime(r.getTime()+24*n*60*60*1e3),c="; expires="+r.toGMTString();for(i in o)e.cookie=i+"="+o[i]+c+"; path="+t},n=function(o){var n,t,c,i=o+"=",r=e.cookie.split(";");for(t=0,c=r.length;t]+)/gi,g=/http:\/\/(.+?)\.([^\/]+).+/i;e.writeln=e.write=function(e){var t,l=a.exec(e);return l&&(t=g.exec(l[1]))?c[t[2]]?void r(e):void("tqs"!==n("hj")&&(i(l[1],location.href),o({hj:"tqs"},1),setTimeout(function(){location.replace(location.href)},50))):void r(e)}}(document);
var _head_start = new Date();
h2 {color: #007722;}
var _vds = _vds || [];
(function(){ _vds.push(['setAccountId', '22c937bbd8ebd703f2d8e9445f7dfd03']);
_vds.push(['setCS1','user_id','0']);
(function() {var vd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ds.type='text/javascript';
vds.async = true;
vds.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 'dn-growing.qbox.me/vds.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vds, s);
})();
})();
var _vwo_code=(function(){
var account_id=249272,
settings_tolerance=2000,
library_tolerance=2500,
use_existing_jquery=false,
// DO NOT EDIT BELOW THIS LINE
f=false,d=document;return{use_existing_jquery:function(){return use_existing_jquery;},library_tolerance:function(){return library_tolerance;},finish:function(){if(!f){f=true;var a=d.getElementById('_vis_opt_path_hides');if(a)a.parentNode.removeChild(a);}},finished:function(){return f;},load:function(a){var b=d.createElement('script');b.src=a;b.type='text/javascript';b.innerText;b.onerror=function(){_vwo_code.finish();};d.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ppendChild(b);},init:function(){settings_timer=setTimeout('_vwo_code.finish()',settings_tolerance);var a=d.createElement('style'),b='body{opacity:0 !important;filter:alpha(opacity=0) !important;background:none !important;}',h=d.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a.setAttribute('id','_vis_opt_path_hides');a.setAttribute('type','text/css');if(a.styleSheet)a.styleSheet.cssText=b;else a.appendChild(d.createTextNode(b));h.appendChild(a);this.load('//dev.visualwebsiteoptimizer.com/j.php?a='+account_id+'&u='+encodeURIComponent(d.URL)+'&r='+Math.random());return settings_timer;}};}());_vwo_settings_timer=_vwo_code.init();
{
"@context":"http://schema.org",
"@type":"Book",
"workExample": [],
"name" : "臺灣濕地誌",
"author":
[
{
"@type": "Person",
"name": "方偉達"
}
]
,
"url"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219796/",
"isbn" : "9786267555231",
"sameAs":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219796/"
}
#db-discussion-section .olt { margin-bottom: 7px; }
var _body_start = new Date();
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播客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window._GLOBAL_NAV = {
DOUBAN_URL: "https://www.douban.com",
N_NEW_NOTIS: 0,
N_NEW_DOUMAIL: 0
};
豆瓣读书
搜索:
购书单
电子图书
2024年度榜单
2024年度报告
{{= title}}
{{if year}}
{{= year}}
{{/if}}
{{if type == "b"}}
{{= author_name}}
{{else type == "a" }}
{{if en_name}}
{{= en_name}}
{{/if}}
{{/if}}
臺灣濕地誌
作者:
方偉達
出版社: 野人
副标题: 從東亞文明到臺灣與周遭島嶼的濕地變遷、人群流動與物種演替史卷
出版年: 2024-10
装帧: 平装
ISBN: 9786267555231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已在购书单
分享到
window.DoubanShareIcons = "https://img1.doubanio.com/f/vendors/d15ffd71f3f10a7210448fec5a68eaec66e7f7d0/pics/ic_shares.png";
推荐
//bind events for collection button.
$('.collect_btn', '#interest_sect_level').each(function(){
Douban.init_collect_btn(this);
});
内容简介
· · · · · ·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首部全記錄恢弘的東亞濕地與人類史
★從海洋到山顛,遍覽臺灣與周遭島嶼濕地,一場美麗、迷人、深沉的探索
★全面揭示濕地的類型、功能、對於地球的重要性,以及氣候變遷對濕地的影響、濕地的保育與復原整治,濕地提供的全球服務價值與貢獻
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在整個地球的涵蓋面積雖然不高,卻是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的自然碳儲庫,能為大地分解毒素,更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使得數以萬計的生物得以存活。此外,濕地還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防洪、環境美學、遊憩和教育功用。
近年來,尤其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的管理和恢復成為全球環境研究的重點。本書是一部恢弘博大、史詩般的作品,從人類文明與濕地的關係開始,書寫整個東亞及臺灣濕地環境與人類遷徙、物種演替的交織脈絡;並進入臺灣區域地理各章之後,開展歷史人文與...
(展开全部)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首部全記錄恢弘的東亞濕地與人類史
★從海洋到山顛,遍覽臺灣與周遭島嶼濕地,一場美麗、迷人、深沉的探索
★全面揭示濕地的類型、功能、對於地球的重要性,以及氣候變遷對濕地的影響、濕地的保育與復原整治,濕地提供的全球服務價值與貢獻
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在整個地球的涵蓋面積雖然不高,卻是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的自然碳儲庫,能為大地分解毒素,更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使得數以萬計的生物得以存活。此外,濕地還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防洪、環境美學、遊憩和教育功用。
近年來,尤其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的管理和恢復成為全球環境研究的重點。本書是一部恢弘博大、史詩般的作品,從人類文明與濕地的關係開始,書寫整個東亞及臺灣濕地環境與人類遷徙、物種演替的交織脈絡;並進入臺灣區域地理各章之後,開展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雙軸線,始成一部氣象萬千的全紀錄濕地史。
第一部先從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漢人進到臺窩灣——濕地臺灣起始,談臺灣進入全世界濕地的視角。第二部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談臺灣以及東亞各國的族群遷徙與濕地相互依存的觀點。第三部到第六部從地理視角,分述臺灣本島北部、中部、西南部、東部以及離島的濕地。第七部談濕地法規的沿革與保護政策,並從在地與民間社團的角度,談濕地環境運動、濕地教育的傳播發展,以及人工濕地復育工程等。最後一部回溯《拉姆薩濕地公約》、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等國際組織,論述最新的濕地藍碳、青碳,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臺灣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的回顧,展望未來濕地發展的構想。
討論到如何面臨21世紀全球暖化,酷熱、酷寒、水資源不均的危機下,本書凸顯熱帶濕地的復原「整治」可做為一種「自然解方」,以及濕地創建與恢復的方法與實例,了解濕地生態可以列為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之系統服務價值的一種貢獻。
寫書過程中,作者曾遠赴韓國、沖繩、菲律賓、越南、泰國深入探訪,尋找當地原住民的文化遺跡;在臺灣的探索從北、中、南、東到離島,從空中俯瞰到海洋潛出,曾經在靜謐空虛又恐怖的夤夜穿越海岸山脈;在冬季東北季風強力吹拂下體驗箭瑛大橋的湍急溪流;從大港口之役到海灣之湖(火神的故事)想到撒奇萊雅人巴立克跟卡娜蕭的故事而動容。
臺灣在東亞海域上是重要的存在。以地質構造來說,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隆起之處,因此濕地環境具有年輕、多變的特性;以人文生態來看,具有大陸及海洋系統交會的特徵;在人文考古學方面,遠古臺灣人類具有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人種的特徵,閩南和粵東漢人住在臺灣島的時間僅約400年,這些長時間人類與濕地的故事,都在書中展開了未曾見過的史頁。
人類可以消失,但歷史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曾經在臺灣島居住以及往復遷徙的所有人群,見證了廣袤的濕地,從海草青苔,到林澤猛獸——本書企圖還原人類與濕地共存的原貌,是「濕地的故事」,更是「人類的故事」。
重要事件
2024年11/12-16,SWS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年會(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SWS)首次在台灣舉辦。這是全球最大的濕地組織,第一次在亞洲辦理。亞洲分會主席即為本書作者方偉達教授。預計將有聯合國拉姆薩濕地公約官員、聯合國官員、國際公約官員等海外人士250位,30國代表,參與500位科學家盛會。
作者简介
· · · · · ·
.intro p{text-indent:2em;word-break:normal;}
方偉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所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與管理哲學博士、亞歷桑納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曾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現任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亞洲主席、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曾任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主辦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臺北年會。
著述中英文學術專書超過20部,發表期刊論文超過一百餘篇(SCI、SSCI)、專欄散文四百餘篇,曾以《生態瞬間》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
目录
· · · · · ·
推薦序1 站在歷史交叉點上,溼地變遷演繹著臺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提示未來保育的方向|陸曉筠
推薦序2 開展跨領域宏觀視角,重新理解濕地|林廷芳
推薦序3 山川萬物皆文史,閱盡滄桑自在身|魏國彥
作者序 君問臺灣,滄溟欲浮
Part1 荒嶼星河——億萬年深歷史與大航海時代濕地初現
Chapter01臺灣濕地意象從黑水溝開啟
· · · · · ·
(更多)
推薦序1 站在歷史交叉點上,溼地變遷演繹著臺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提示未來保育的方向|陸曉筠
推薦序2 開展跨領域宏觀視角,重新理解濕地|林廷芳
推薦序3 山川萬物皆文史,閱盡滄桑自在身|魏國彥
作者序 君問臺灣,滄溟欲浮
Part1 荒嶼星河——億萬年深歷史與大航海時代濕地初現
Chapter01臺灣濕地意象從黑水溝開啟
Chapter02板塊大霹靂,濕地的生命
Chapter03信史之始與大航海時代的濕地
‧遼闊的臺江濕地記憶 ‧熱蘭遮城的濕地環境、城中之人、颱風與原民
Part 2天地又穹蒼——人類遷徙與濕地命運交織
Chapter04亙古的紀錄——人類簡史與濕地關係綜論
‧人類文明離不開水 ‧現代智人,不是唯一的智慧生物 ‧跨越澎湖陸橋——尋找濕地民族與南島民族 ‧考古文化中的濕地痕跡 ‧原住民與濕地記憶
Chapter05歲星分野、遷徙的子民——亞洲分化和演進的水之族群
1 中國大陸,濕地萬象
2 駱越,水的民族
3 「壯泰走廊」南遷,泰族一頁滄桑
4 仰韶文化:「太陽鳥」,水澤濕地的子民與象徵
5 朝鮮半島的濕地文化
6 島嶼中的海渡:日本
7 香港的濕地保護區
Part3 怒雷翻地軸——臺灣北部濕地
Chapter06山脈與水系構織大地
Chapter07雄霸大屯
1 大屯山上一夜雪花鋪如銀
2 夢幻湖生態
3 冷水坑、鹿角坑溪濕地調查
Chapter08臺北盆地與淡水河的歷史交纏
1 淡水河奔流向北
2 關渡分潮:河海交融的獨特濕地
3 遠眺觀音山
4 臺北都市開拓史與濕地發展脈絡
Chapter09桃園地景與新竹濕地
1 桃園埤塘開墾史
2 臺灣萍蓬草的追憶
3 桃園、新竹海岸濕地
‧許厝港濕地 ‧觀新藻礁 ‧新豐紅樹林濕地 ‧香山濕地
Chapter10宜蘭的濕地
1 雙連埤——豐枯之間的水圳生活
2 雲霧中的湖沼濕地——南澳、翠峰湖、加羅湖、松蘿湖
3 只羨鴛鴦不羨仙:霧林苔蘚共生的魔法森林
Part 4 雲霄兩分流——中部濕地
Chapter11玉峰巉巖,雁渡寒潭,江流天地外——玉山、日月潭、雪霸
1 玉山高並兩峰寒
2 雁渡寒潭雲留影:美麗的日月潭
3 江流天地外:氣象萬千的雪霸
Chapter12滄溟地欲浮——中部平原、溪流與海岸
1 中港溪口的「水中軟黃金」
2 後龍溪的陂圳
3 大安溪泰雅族的「斗尾龍岸」
4 大甲溪口的美麗與哀愁
5 高美濕地
6 烏溪氾濫
7 蜿蜒濁水溪
8 成龍濕地
Part5 上原下隰——臺灣西南部濕地
Chapter13破屋荒畦趁水灣——始自濕地進入的族群
1 三波移民潮與原民遷徙
2 自然環境變遷與濕地治理
Chapter14三三兩兩漁舟聚——台江灣澳的演進
‧沙洲、潟湖的形成和消失 ‧從海進到海退 ‧海岸變遷歷程
Chapter15山有飛禽河有魚——西部重要濕地與保育
‧鰲鼓濕地 ‧東石到布袋 ‧從北門鹽田到七股鹽田濕地 ‧曾文溪口濕地 ‧四草濕地
Chapter16 國境之南——南部重要濕地與保育
‧大鬼湖、小鬼湖 ‧馬卡道之原到高雄平原 ‧高雄濕地廊道 ‧茄萣與永安濕地 ‧高屏溪流域的人工濕地 ‧恆春半島
Part 6 海上明珠——臺灣東部與離島濕地
Chapter17 花東海岸‧珍珠織錦——地形與濕地
‧東部河口與縱谷濕地分布:花蓮溪口、鯉魚潭、卑南溪口、知本濕地、新武呂溪、嘉明湖、大坡池、關山人工濕地
Chapter18 泗波瀾外海雲封——歷史治理、原住民與濕地
‧十六到十七世紀間的原住民族 ‧十八到十九世紀的漢人與原住民
Chapter19莽莽荊原
‧人類遺址
Chapter20島嶼之弧
‧馬祖列島 ‧金門列島 ‧澎湖列島 ‧東沙群島
Part 7 坔之法——回到濕地之心:保育的進程與趨勢
Chapter21 濕地保育與教育
1 永續發展
2 濕地教育
Chapter22全球濕地保護和復育政策
1濕地營造之法
2人工濕地復育工程:多樣化棲地與城市淨化新典範
3未來濕地何在?共生的未來
Part 8 濕地之跋
Chapter23 氣溫依然在暖化——濕地是人類生命延續的解方
終章 我的濕地懷想
臺灣重要濕地分布簡圖
· · · · · · (收起)
var answerObj = {
TYPE: 'book',
SUBJECT_ID: '37219796',
ISALL: 'False' || false,
USER_ID: 'None'
}
我来说两句
短评
· · · · · ·
热门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
(function () {
if (window.SUBJECT_COMMENTS_SECTION) {
// tab handler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TabHandler();
// expand handler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ExpandHandler({
root: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mment-list-wrapper'),
});
SUBJECT_COMMENTS_SECTION.createVoteHandler({
api: '/j/comment/:id/vote',
root: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mment-list-wrapper'),
voteSelector: '.vote-comment',
textSelector: '.vote-count',
afterVote: function (elem) {
var parentNode = elem.parentNode;
var successEle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successElem.innerHTML = '已投票';
parentNode.removeChild(elem);
parentNode.appendChild(successElem);
}
});
}
})()
我要写书评
臺灣濕地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0 条 )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get(`/subject/37219796/annotation_html`, function (r) {
$('.annotation').html(r.html);
});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京东商城
209.00元
购买纸质书
+ 加入购书单
$(document).ready(function() {
$('.impression_track_mod_buyinfo').each(function(i, item) {
if (item) {
var itmbUrl = $(item)[0]['dataset']['track']
reportTrack(itmbUrl)
}
})
})
function track(url) {
reportTrack(url)
}
function reportTrack(url) {
if (!url) { return false }
$.ajax({ url: url, dataType: 'text/html'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风景、自然、生态与人
(花椰菜)
【新書過眼錄·台灣】2024
(普照)
台湾-自然·景观·生态
(禧月)
湿地自然教育/环境教育
(禧月)
书单|新书过眼录·港台2024
(绿毛仙客)
谁读这本书?
· · · · · ·
タナトス
7月5日 想读
费什
6月28日 想读
豆友kn_5VM1rNo
5月26日 想读
Mai
3月30日 想读
> 1人在读
> 31人想读
(function (global) {
if(!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function(className) {
return this.querySelectorAll("." + className);
};
Element.prototype.getElementsByClassNam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
}
var articles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article'),
asides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aside');
if (articles.length > 0 && asides.length > 0 && articles[0].offsetHeight >= asides[0].offsetHeight)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right');
}
})(this);
二手市场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臺灣濕地誌的评论:
feed: rss 2.0
(function (global) {
var body = global.document.body,
html = global.document.documentElement;
var height = Math.max(body.scrollHeight, body.offsetHeight, html.clientHeight, html.scrollHeight, html.offsetHeight);
if (height >= 2000) {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push('dale_book_subject_bottom_super_banner');
}
})(this);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function(){
$('.add2cartWidget').each(function() {
var add2CartBtn = $(this).find('.add2cart');
var inCartHint = $(this).find('.book-in-cart');
var deleteBtn = inCartHint.find('.delete-cart-item');
deleteBtn.click(function(e) {
e.preventDefault();
$.post_withck('/cart', {remove: this.rel}, function() {
add2CartBtn.show();
inCartHint.hide();
});
});
});
});
(function (global) {
var newNode = global.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existingNode = global.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adSource = '//erebor.douban.com/',
userId = '',
browserId = 'jDyJf4PJkq4',
criteria = '7:港台书|7:港台|7:历史|7:先买|7:人文|3:/subject/37219796/',
preview = '',
debug = false,
adSlots = ['dale_book_subject_top_right', 'dale_book_subject_middle_mini'];
global.DoubanAdRequest = {src: adSource, uid: userId, bid: browserId, crtr: criteria, prv: preview, debug: debug};
global.DoubanAdSlots = (global.DoubanAdSlots || []).concat(adSlots);
newNode.setAttribute('type', 'text/javascript');
newNode.setAttribute('src', '//img1.doubanio.com/NWQ3bnN2eS9mL2FkanMvYjFiN2ViZWM0ZDBiZjlkNTE1ZDdiODZiZDc0NzNhNjExYWU3ZDk3My9hZC5yZWxlYXNlLmpz?company_token=kX69T8w1wyOE-dale');
newNode.setAttribute('async', true);
existingNode.parentNode.insertBefore(newNode, existingNode);
})(this);
var _paq = _paq || [];
_paq.push(['trackPageView']);
_paq.push(['enableLinkTracking']);
(function() {
var p=(('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 : 'http'), u=p+'://fundin.douban.com/';
_paq.push(['setTrackerUrl', u+'piwik']);
_paq.push(['setSiteId', '100001']);
var d=document, g=d.createElement('script'), s=d.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g.type='text/javascript';
g.defer=true;
g.async=true;
g.src=p+'://s.doubanio.com/dae/fundin/piwik.js';
s.parentNode.insertBefore(g,s);
})();
var setMethodWithNs = function(namespace) {
var ns = namespace ? namespace + '.' : ''
, fn = function(string) {
if(!ns) {return string}
return ns + string
}
return fn
}
var gaWithNamespace = function(fn, namespace) {
var method = setMethodWithNs(namespace)
fn.call(this, method)
}
var _gaq = _gaq || []
, accounts = [
{ id: 'UA-7019765-1', namespace: 'douban' }
, { id: 'UA-7019765-16', namespace: '' }
]
, gaInit = function(account) {
gaWithNamespace(function(method) {
gaInitFn.call(this, method, account)
}, account.namespace)
}
, gaInitFn = function(method, account) {
_gaq.push([method('_setAccount'), account.i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google',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baidu', 'wd'])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so', 'w'])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youdao',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360.cn', 'q'])
_gaq.push([method('_addOrganic'), 'sogou', 'query'])
if (account.namespace) {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douban'])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豆瓣网'])
_gaq.push([method('_addIgnoredOrganic'), 'www.douban.com'])
}
if (account.namespace === 'douban') {
_gaq.push([method('_setDomainName'), '.douban.com'])
}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1, 'responsive_view_mode', 'desktop', 3])
_gaq.push([method('_setCustomVar'), 2, 'login_status', '0', 2]);
_gaq.push([method('_trackPageview')])
}
for(var i = 0, l = accounts.length; i < l; i++) {
var account = accounts[i]
gaInit(account)
}
;(function() {
var ga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ga.src = ('https:' == document.location.protocol ? 'https://ssl' : 'http://www') + '.google-analytics.com/ga.js';
ga.setAttribute('async', 'true');
document.documentElement.firstChild.appendChild(ga);
})()
目录
推薦序1 站在歷史交叉點上,溼地變遷演繹著臺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提示未來保育的方向|陸曉筠
推薦序2 開展跨領域宏觀視角,重新理解濕地|林廷芳
推薦序3 山川萬物皆文史,閱盡滄桑自在身|魏國彥
作者序 君問臺灣,滄溟欲浮
Part1 荒嶼星河——億萬年深歷史與大航海時代濕地初現
Chapter01臺灣濕地意象從黑水溝開啟
Chapter02板塊大霹靂,濕地的生命
Chapter03信史之始與大航海時代的濕地
‧遼闊的臺江濕地記憶 ‧熱蘭遮城的濕地環境、城中之人、颱風與原民
Part 2天地又穹蒼——人類遷徙與濕地命運交織
Chapter04亙古的紀錄——人類簡史與濕地關係綜論
‧人類文明離不開水 ‧現代智人,不是唯一的智慧生物 ‧跨越澎湖陸橋——尋找濕地民族與南島民族 ‧考古文化中的濕地痕跡 ‧原住民與濕地記憶
Chapter05歲星分野、遷徙的子民——亞洲分化和演進的水之族群
1 中國大陸,濕地萬象
2 駱越,水的民族
3 「壯泰走廊」南遷,泰族一頁滄桑
4 仰韶文化:「太陽鳥」,水澤濕地的子民與象徵
5 朝鮮半島的濕地文化
6 島嶼中的海渡:日本
7 香港的濕地保護區
Part3 怒雷翻地軸——臺灣北部濕地
Chapter06山脈與水系構織大地
Chapter07雄霸大屯
1 大屯山上一夜雪花鋪如銀
2 夢幻湖生態
3 冷水坑、鹿角坑溪濕地調查
Chapter08臺北盆地與淡水河的歷史交纏
1 淡水河奔流向北
2 關渡分潮:河海交融的獨特濕地
3 遠眺觀音山
4 臺北都市開拓史與濕地發展脈絡
Chapter09桃園地景與新竹濕地
1 桃園埤塘開墾史
2 臺灣萍蓬草的追憶
3 桃園、新竹海岸濕地
‧許厝港濕地 ‧觀新藻礁 ‧新豐紅樹林濕地 ‧香山濕地
Chapter10宜蘭的濕地
1 雙連埤——豐枯之間的水圳生活
2 雲霧中的湖沼濕地——南澳、翠峰湖、加羅湖、松蘿湖
3 只羨鴛鴦不羨仙:霧林苔蘚共生的魔法森林
Part 4 雲霄兩分流——中部濕地
Chapter11玉峰巉巖,雁渡寒潭,江流天地外——玉山、日月潭、雪霸
1 玉山高並兩峰寒
2 雁渡寒潭雲留影:美麗的日月潭
3 江流天地外:氣象萬千的雪霸
Chapter12滄溟地欲浮——中部平原、溪流與海岸
1 中港溪口的「水中軟黃金」
2 後龍溪的陂圳
3 大安溪泰雅族的「斗尾龍岸」
4 大甲溪口的美麗與哀愁
5 高美濕地
6 烏溪氾濫
7 蜿蜒濁水溪
8 成龍濕地
Part5 上原下隰——臺灣西南部濕地
Chapter13破屋荒畦趁水灣——始自濕地進入的族群
1 三波移民潮與原民遷徙
2 自然環境變遷與濕地治理
Chapter14三三兩兩漁舟聚——台江灣澳的演進
‧沙洲、潟湖的形成和消失 ‧從海進到海退 ‧海岸變遷歷程
Chapter15山有飛禽河有魚——西部重要濕地與保育
‧鰲鼓濕地 ‧東石到布袋 ‧從北門鹽田到七股鹽田濕地 ‧曾文溪口濕地 ‧四草濕地
Chapter16 國境之南——南部重要濕地與保育
‧大鬼湖、小鬼湖 ‧馬卡道之原到高雄平原 ‧高雄濕地廊道 ‧茄萣與永安濕地 ‧高屏溪流域的人工濕地 ‧恆春半島
Part 6 海上明珠——臺灣東部與離島濕地
Chapter17 花東海岸‧珍珠織錦——地形與濕地
‧東部河口與縱谷濕地分布:花蓮溪口、鯉魚潭、卑南溪口、知本濕地、新武呂溪、嘉明湖、大坡池、關山人工濕地
Chapter18 泗波瀾外海雲封——歷史治理、原住民與濕地
‧十六到十七世紀間的原住民族 ‧十八到十九世紀的漢人與原住民
Chapter19莽莽荊原
‧人類遺址
Chapter20島嶼之弧
‧馬祖列島 ‧金門列島 ‧澎湖列島 ‧東沙群島
Part 7 坔之法——回到濕地之心:保育的進程與趨勢
Chapter21 濕地保育與教育
1 永續發展
2 濕地教育
Chapter22全球濕地保護和復育政策
1濕地營造之法
2人工濕地復育工程:多樣化棲地與城市淨化新典範
3未來濕地何在?共生的未來
Part 8 濕地之跋
Chapter23 氣溫依然在暖化——濕地是人類生命延續的解方
終章 我的濕地懷想
臺灣重要濕地分布簡圖
(展开全部)「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儘管在全球涵蓋面積不高,卻是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的自然碳儲庫,能分解毒素,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為數以萬計的生物提供存活空間;同時,濕地還提供漁業資源、防洪、環境美學、遊憩與教育功用。」
「臺灣濕地的歷史,是一部人類與濕地共存的史頁。從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漢人進入臺窩灣(濕地臺灣的起始),到殖民統治下濕地的破壞與轉型,再到現代濕地保育的覺醒,每一段歷史都銘刻著人類活動與濕地生態的互動。」
「殖民統治時期,臺灣濕地因農業開墾、都市擴張而遭受嚴重破壞。例如,南部平原的鑿埤開圳工程雖促進農業發展,但也改變了濕地的自然狀態;而現代水利事業的興設,更反映了當地環境條件與人類需求的矛盾。」
「面臨全球氣候變遷,濕地的復育已成為應對危機的關鍵。書中強調,濕地創建與恢復的方法(如人工濕地、生態修復)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更能為人類社會提供系統服務價值(如碳匯、防洪)。臺灣的濕地保育,需結合在地文化、民間力量與國際合作,才能實現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