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书籍简介
《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The First Modern Japanese: The Life of Ishikawa Takuboku)是世界知名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唐纳德·基恩​(Donald Keene)的著作,2025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沙青青)。该书以石川啄木(1886—1912)的日记、书信、诗文等原始材料为基础,还原了这位日本明治时代天才诗人的生平,展现其在生活、创作中的激情与苦闷,以及对快速现代化社会的批判意识。
核心内容与特色

​​“第一个现代日本人”的定位​:
基恩认为,石川啄木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他的“现代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创作的革新——打破传统短歌(三十一个音节)的陈规,用古典日语书写现代人的内心体验(如烦恼、孤独、对生命的思考),其作品“几无借鉴他人,却能别出心裁地传递思想与经验”;二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他坦诚揭露自己的“月光族”生活(发工资后喝酒、买书、旷工)、对庸碌工作的厌倦,以及对社会规则的质疑,展现了个体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挣扎。

​生平与创作的交织​:
书中通过啄木的日记(如《罗马字日记》),还原了他从岩手县农村到东京的漂泊经历:做过教师、报社校对,因贫病交加英年早逝(1912年,26岁)。他的诗歌(如《一握沙》)多源于生活片段,如“跟我相像的两个朋友,一个是死了,一个出了监狱,至今还病着”,用简单的意象(火车、沙子)传递深刻的生命感悟。

​文学与人生的互文​:
啄木的日记是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其中坦率揭露自己的缺点(如“不想上班”“旷工去河边玩耍”),甚至计划死后让妻子烧掉日记,但最终未果。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使他的诗歌与人生形成互文,成为理解现代人性的重要窗口。

《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书籍简介 《石川啄木:日本的第一个现代人》(The First Modern Japanese: The Life of Ishikawa Takuboku)是世界知名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唐纳德·基恩​(Donald Keene)的著作,2025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唐纳德·基恩 Donald Keene 世界知名的日本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著有《明治天皇》《日本文学史》等作品,曾获得读卖文学奖、朝日奖、每日出版文化奖以及2008年日本文化勋章。曾将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太宰治、安部公房等多位日本文学家的作品译入英语。

目录
第 一 章 啄木,现代诗人
第 二 章 在东京
第 三 章 身为教师
第 四 章 放逐北海道
第 五 章 函馆与札幌
第 六 章 在小樽
第 七 章 钏路的冬天
第 八 章 诗歌还是小说?
第 九 章 加入《朝日新闻》
第 十 章 《罗马字日记》
第十一章 啄木与节子的悲哀
第十二章 失败与成功
第十三章 啄木论诗
第十四章 大逆审判
第十五章 最后的日子
第十六章 啄木死后
译后记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2)
1. 石川啄木的短歌(体现现代性与生命感悟)
“如同在旷野里走的火车一样,这个烦恼啊,时时从我心里穿过。”
——用“旷野里的火车”比喻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烦恼,展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不能忘记那颊上流下来的,眼泪擦不去的,将一握沙给我看的人。”
——通过“一握沙”(暗示时间流逝)与“眼泪”的意象,传递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无需直言心情却能引发共鸣。
“跟我相像的两个朋友,一个是死了,一个出了监狱,至今还病着。”
——用“死了”“出监狱”“病着”的朋友,隐喻自己的生存状态,打破传统短歌“四季变迁”“爱之渴望”的常规主题,聚焦现代人的“边缘性”。
2. 书中对啄木“现代性”的评价(基恩的解读)
“石川啄木的短歌与其说是因为其美感而脱颖而出,不如说是因其个性而引人瞩目。时至今日,他的诗作仍能让初读者感到惊喜。”
——强调啄木诗歌的“个性”是其成为“现代诗人”的核心,其作品超越了传统短歌的“游戏性”,成为个体内心的真实表达。
“啄木的日记是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因为它是每天都会写的,之后也没有重写过,所以难免会掺杂某些他因一时兴趣而写的段落,但无一例外也都是关于文学旨趣的。即使是干了愚蠢、可悲的事,啄木仍会毫不犹豫地坦率示人。”
——指出啄木的“坦率”是其“现代性”的体现,他拒绝“忏悔”式的书写,用日记记录真实的自我,这种“不完美”反而让他的形象更贴近现代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