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雅克·德里达访谈录》书籍简介
《雅克·德里达访谈录》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与法国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Élisabeth Roudinesco)历时三十年的对话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译者:沈祯颖)。
核心内容与特色
对话背景:两人分别为解构主义哲学与法国哲学史研究的代表人物,访谈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贯穿德里达思想成熟与晚期阶段,涵盖其对20世纪思想遗产的回顾与对当代问题的回应。
主题覆盖:对话聚焦解构主义核心概念(如“解构”“延异”“好客”)、当代社会议题(如女性主义、少数群体权利、“政治正确”、动物暴力、死刑)及哲学伦理(如革命精神、继承与责任、自由与边界),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
对话风格:师徒二人以“苏格拉底式辩难”展开,观点碰撞激烈,既有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也有对自身思想的反思,展现了德里达“不妥协”的批判精神与对复杂问题的深刻洞察。
价值与意义
该书是德里达晚期思想的入门读物,也是对20世纪思想遗产的重大回顾。通过对话形式,读者可直观感受德里达如何将抽象哲学概念与具体社会问题结合,理解解构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雅克·德里达访谈录》书籍简介 《雅克·德里达访谈录》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与法国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Élisabeth Roudinesco)历时三十年的对话录,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译者:沈祯颖...(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著有《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等作品。
他的思想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后现代思潮的重要理论来源。
2004年10月9日,法国总统府公布了德里达逝世的消息。
-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Élisabeth Roudinesco,1944— )
法国历史学家兼精神分析学家,著有《拉康传》《弗洛伊德传》等作品。
她致力于书写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界的动荡往事,通过亲历和回忆编织了拉康、福柯、德里达等左翼思想家的思想,着重探讨精神分析与历史、哲学、女性主义、身份认同等议题的关系。
-
沈祯颖
南京大学法语系硕士,译有《如他们所说的,或什么都不是》、《她之所以为她》(合译)等。
目录
前言
-
一 选择你的遗产
二 差异的政治
三 混乱的家庭
四 不可预见的自由
五 针对动物的暴力
六 大革命的精神
七 反犹主义及未来
八 死刑
九 精神分析赞歌
(展开全部)-
一 选择你的遗产
二 差异的政治
三 混乱的家庭
四 不可预见的自由
五 针对动物的暴力
六 大革命的精神
七 反犹主义及未来
八 死刑
九 精神分析赞歌
经典金句(10)
纠错 补充反馈
1. 关于“解构”与“继承”
“解构不是摧毁,而是揭示文本中的矛盾与隐藏的权力关系。继承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批判——我们要继承的是思想的遗产,而非其僵化的形式。”(访谈中强调解构的目的在于“激活”传统,而非否定传统)
2. 关于“弥赛亚性”与“希望”
“弥赛亚性不是等待某个特定救世主的到来,而是一种对未来的开放态度——它超越了宗教与意识形态,是对‘尚未到来’的可能性的信仰。这种‘没有弥赛亚的弥赛亚性’,是解构的源泉,因为它拒绝将希望固化为某种确定的形式。”(访谈中区分“弥赛亚主义”与“弥赛亚性”,强调希望的动态性与开放性)
3. 关于“语言”与“权力”
“语言不仅是表达工具,更是权力的载体。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比如‘政治正确’,它表面上是为了保护少数群体,实则可能成为压制不同声音的工具。真正的自由,在于意识到语言的局限性,并保持对语言的批判。”(访谈中批判语言的“霸权性”,强调语言与权力的共谋关系)
4. 关于“革命精神”与“责任”
“革命精神不是暴力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对现状的质疑与改变的勇气。今天的革命,不再是推翻政权,而是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拒绝接受‘经济增长至上’的逻辑,关注生态、公平与人的尊严。责任,就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他人负责,对未来负责。”(访谈中重新定义“革命”,强调精神层面的变革)
5. 关于“死亡”与“生存”
“生命,就是幸存。我们永远生活在‘延期’的状态中——既未真正活着,也未真正死去。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在场’。学会面对死亡,才能真正学会生活——因为只有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我们才会珍惜当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