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软精经典版)书籍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经典哲学著作,为软精装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是其为西方读者撰写的哲学史讲稿整理而成(原版为英文,1948年由麦克米兰出版)。该书以宏观视野、通俗语言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涵盖先秦诸子百家(孔子、老子、墨子、荀子等)、汉唐佛学、宋明理学及现代哲学,既是中国哲学专业的通用教材,也是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入门书。
书中融合了冯友兰“释古”理论与“照着讲”“接着讲”的方法论,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更将中国哲学推向世界,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
《中国哲学简史》(软精经典版)书籍简介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经典哲学著作,为软精装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是其为西方读者撰写的哲学史讲稿整理而成(原版为英文,1948年由麦克米兰出版)。该书以宏观视野、通俗语言系统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涵盖先秦诸子百家(孔子、老子、墨子、...(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冯友兰
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译者:涂又光
(1927~2012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学生,在冯友兰去世之后,整理其所有中、英文遗稿,编纂成14卷冯友兰氏《三松堂全集》。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展开全部)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经典金句(29)
纠错 补充反馈
1. 哲学的本质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点明哲学源于对人生经历、困惑的深度思考,是探索生命意义的系统性学问
。
2. 学哲学的目的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强调哲学不塑造特定职业身份,而是挖掘人的本质,摆脱外界定义束缚,追求内心真实需求(如颜回安贫乐道,坚守精神追求)
。
3. 无用之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提醒人们重视看似无用却滋养心灵的事物(如阅读文学、欣赏艺术),其价值在于丰富精神境界(如庄子笔下“无用大树”因“无用”保全自身)
。
4. 辩证思维
“反者道之动。”(老子)——道家核心辩证观,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如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相互依存,企业鼎盛时若骄傲可能衰败,逆境中积极应对可迎来转机)
。
5. 儒家核心
“‘仁’者爱人。”(孔子)——儒家思想核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与善良(如关心他人疾苦、帮助困难之人,践行“仁”能收获良好人际关系)
。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世间道理蕴含于心,反躬自省、真诚待己待人,能获得内心满足与快乐(如面对道德抉择坚守良知)
。
6. 礼的本质
“礼者,养也。”(荀子)——荀子认为礼是对人欲望的合理调节与培养,规范行为以促进社会和谐(如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隐私,既能展现修养,又能保障利益)
。
7. 事物依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揭示事物的相互依存与对立统一(如有与无、难与易相互依存,学习中难题与简单题对比,解决难题能提升能力)
。
8. 自然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自然界有其固有规律,不受统治者贤明或暴虐影响(如农业生产遵循季节规律,经济发展尊重市场规律,违背则会受挫)
。
9. 知命与豁达
“知命”,无所为而为。(孔子)——“知命”非消极认命,而是了解事物必然性后尽力而为、不执着结果(如参加比赛努力训练,无论胜负坦然接受,因已竭尽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