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书籍简介与经典台词整理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行为、价值判断与人生意义的学科,涵盖规范伦理学(探讨“应该做什么”)、元伦理学(追问“道德的本质是什么”)、美德伦理学(聚焦“如何成为好人”)等分支。以下是经典伦理学著作及核心思想摘录(结合搜索结果筛选,涵盖中西方传统与当代思想):
一、经典伦理学著作简介
1. 《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
作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西方伦理学奠基人)
核心内容:西方第一部系统伦理学专著,提出“幸福是至善”(eudaimonia)的核心命题,主张“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强调“中庸之道”(避免过度与不足)。书中探讨了“勇气”“慷慨”“正义”等具体德性,认为“幸福不是品质,而是受崇敬的、完善的事物”,需通过实践与习惯养成。
影响:奠定了西方伦理学的“德性论”传统,被视为“西方人教养的基本来源之一”。
2. 《道德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Morals)
作者:康德(德国哲学家,义务论伦理学代表)
核心内容:康德伦理学的集大成之作,提出“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道德原则,即“行为准则应能成为普遍立法”(如“说谎”若普遍化会破坏信任,故不道德)。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主张道德行为的动机应是“义务”(对道德法则的尊重),而非功利或情感。
影响:开创了“义务论”(deontology)伦理学传统,强调道德的普遍性与纯粹性。
3.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
作者:约翰·穆勒(英国哲学家,功利主义集大成者)
核心内容:系统阐述“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基本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主张“幸福是一种善,每个人的幸福对自己是善,普遍幸福对所有人是善”,反驳“功利主义是利己主义”的误解,强调“美德是促进幸福的手段”。
影响:成为功利主义的经典总结,推动了伦理学从“动机论”向“结果论”的转向。
4. 《道德的理由》(The Elements of Moral Philosophy)
作者:詹姆斯·雷切尔斯、斯图尔特·雷切尔斯(美国当代伦理学家)
核心内容:当代英语世界伦理学入门经典(已再版十次),通过“真实案例”(如“安乐死”“堕胎”“动物权利”)引入重要伦理学理论,涵盖康德主义(义务论)、功利主义(结果论)、美德伦理学、女性主义伦理学、契约主义等。强调“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理由的探讨”,而非提供“唯一正确答案”。
影响:适合伦理学初学者,帮助形成对道德问题的独立思考。
5. 《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作者: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美国当代伦理学家)
核心内容:从“现代社会的道德无序”出发,批判西方现代性的“道德碎片化”(如“情感主义”将道德简化为个人偏好),主张回归“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美德伦理学”,强调“美德是实践的产物”,需通过“共同体”与“传统”培养。
影响:当代美德伦理学的重要著作,推动了伦理学对“实践”与“共同体”的关注。
第二部分 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部分 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
第四部分 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第五部分 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这个实体就会与神无共同之点(据命题二),因而既不能肯定神的存在,也不能否定神的存在。据此,否定神存在的理由或原因,既然不在神的本性之外,所以假如实际上神不存在,则这个理由或原因就必定在神的本性之内。说神的本性具有否定它自身存在的理由,这是自相矛盾的。但是断言绝对无限无上圆满的东西具有自己否定其自身存在的理由,却是不通的。所以无论在神之内,或在神之外,都不能有任何原因或理由可以否定神的存在。因此神必然存在。此证。
别证不能够存在就是无力,反之,能够存在就是有力(这是自明的)。因此假如说除了有限之物以外,没有别的事物必然存在;那就无异于说有限之物较绝对无限之物更为强而有力。这(显然无疑)是不通的;所以如果不是无物存在,就是有一个绝对无限之物存在。但是我们存在却是事实,而我们的存在如果不在我们自身内,就必定在必然存在之他物内(参看公则一及命题七)。所以绝对无限的东西(据界说六),亦即神,必然存在。此证。
附释在前面这个证明里,我是从后天方面(a posteriori)来证明神的存在,为的是使人易于了解;这并不是说不能根据同样的原理从先天方面(a priori)去证明神的存在。因为,既然能够存在就是有力,那么一物具有实在性愈多,它能够存在的力量也必定愈多;所以绝对无限之物或神其自身也必定具有绝对无限的能够存在的力量;所以它绝对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