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和真相:“说真话”的演讲:1982—1983》书籍简介
1. 基本信息
作者:[法]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著有《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等经典著作。
译者:潘培庆,复旦大学外语系毕业,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译有《福柯思想辞典》《什么是批判?》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25年4月出版。
ISBN:9787100222235,定价72元,平装,320页。
2. 核心主题与内容
本书是福柯生命晚期(1982—1983年)关于“说真话”(parrhesia,希腊语“直言”)的讲座与演讲汇编,聚焦“说真话”作为伦理实践与权力批判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古希腊、罗马及早期基督教思想中“说真话”传统的梳理,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异化。
“说真话”的历史演变:
福柯从古希腊悲剧(如欧里庇得斯的《伊翁》)、哲学(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及基督教文献(如《新约》)中挖掘“说真话”的原始形态。他指出,古希腊的“说真话”(parrhesia)不仅是“说出真相”,更是一种伦理责任——要求说话者具备勇气(andreia)、诚实(alētheia)与对真理的忠诚,通过直言挑战权力或习俗(如苏格拉底因“说真话”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
“说真话”与权力的关系:
福柯批判现代社会中“说真话”的异化:权力通过话语机制(如媒体、教育、法律)建构“官方真相”,将个体规训为“服从的言说者”。他强调,“说真话”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权力运作的产物——只有当言说者敢于挑战权力的“真理垄断”时,“说真话”才能恢复其批判性。
“说真话”的现代意义:
福柯呼吁恢复“说真话”的勇气,将其视为个体自我塑造的伦理实践。他认为,通过“说真话”,个体可以突破权力的束缚,重新定义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如福柯本人的“自我书写”实践,通过写作揭露自身的“未思”与“未识”)。
3. 学术价值与特色
跨历史维度:福柯将“说真话”置于古希腊至现代的历史脉络中,揭示其从“伦理实践”到“权力工具”的演变,为理解西方思想史提供了新视角。
批判性与实践性:本书不仅是对“说真话”的理论探讨,更是对现代社会权力结构的批判。福柯强调,“说真话”需落实到个体的行动中——通过直言、质疑与自我反思,对抗权力的压迫。
语言与思想的结合:福柯的语言风格晦涩但富有洞见,他将哲学概念(如“权力”“知识”“主体”)与具体的历史案例(如苏格拉底的审判、基督教的忏悔)结合,使抽象的理论更具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