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心是孤独的猎手》书籍简介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40年首次出版。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小镇为背景,聚焦一群边缘人物的精神孤独,通过聋哑人辛格这一核心角色,串联起四个性格迥异的“孤独者”:咖啡馆老板比夫、怀揣音乐梦想的少女米克、致力于种族平等的黑人医生考普兰德,以及组织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杰克。
核心情节与主题
小说以“孤独”为核心线索,通过辛格与四位主角的互动,揭示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
辛格的沉默与倾听:辛格是一名聋哑人,因童年与好友安东尼帕罗斯(另一名哑巴)的相依为命而形成沉默的性格。安东尼帕罗斯被送进精神病院后,辛格成为小镇居民的“情感寄托”——他看似理解每个人的倾诉,实则无法真正回应,只是用沉默接纳他们的孤独。
四位主角的孤独:
米克:少女,热爱音乐却因性别与家庭限制无法实现梦想,只能在内心构建“音乐世界”;
杰克:工人运动者,渴望改变社会却屡遭失败,用酒精与激进言论掩盖内心的无力;
考普兰德:黑人医生,致力于唤醒同胞的自我意识,却因种族歧视被孤立,与家人疏远;
比夫:咖啡馆老板,通过观察顾客的生活填补自己的情感空缺,却始终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
主题深度
小说通过“孤独”探讨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消除绝对的孤独。辛格最终因安东尼帕罗斯的死亡陷入绝望,选择自杀;四位主角则在各自的孤独中挣扎,无法找到精神出口。麦卡勒斯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体的孤独与社会背景(南方种族歧视、阶级矛盾)结合,展现了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压抑。
《心是孤独的猎手》书籍简介 《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40年首次出版。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小镇为背景,聚焦一群边缘人物的...(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
Carson McCullers
20世纪美国文坛天才女作家。19岁开始构思,22岁完成长篇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小说出版后轰动美国文坛。一生饱受病痛折磨,先后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作品有《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等。
---
【译者简介】文泽尔
旅居德国的侦探小说家,著有以文泽尔为主人公的小说系列。在推理小说这一门类中,文泽尔是圈内公认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文泽尔系其笔名,真名不详,其译作《丈量世界》是2015年外国文学榜的畅销书。此外,还译有卡森·麦卡勒斯的《抵押出去的心》等多部译作。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展开全部)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后记
经典金句(12)
纠错 补充反馈
1. 关于孤独的本质
“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其说是原罪,不如说是原罪的原罪。”(小说核心主题的凝练,揭示孤独的不可消除性。)
“这也很奇怪,在拥挤的房子里,一个人会如此的孤独。”(用“拥挤”与“孤独”的对比,强调精神孤独的普遍性。)
2. 关于爱与误解
“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往往,被爱者仅仅是爱者心底平静地蓄积好久的那种爱情的触发剂。每一个恋爱的人都知道这点。他在灵魂深处感到他的爱恋是一种很孤独的感情。”(探讨爱的单向性与孤独的内在联系。)
“有些事情你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是因为它们是坏事,你就是想让它们成为秘密。有那么两三件事,即使是你们,我也不会说的。”(揭示人际间的隔阂与自我保护的孤独。)
3. 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冲突
“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独。”(直接点出“清醒”与“孤独”的关联,适用于米克、杰克等角色。)
“我知道每页纸上的每一个字。首先我喜欢词。辩证唯物主义——耶稣会撒谎者。”(米克的内心独白,展现其对知识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
4. 关于沉默与倾听
“辛格先生让她想起了这曲子。她盼望能有一个地方,她可以把它大声地哼出来。有些曲子,太私人了,没法在挤满了人的房子里唱。”(米克对辛格的依赖,体现孤独者对“理解者”的渴望。)
“他(辛格)总是礼貌地注视着对方,微笑着倾听着人们的秘密与渴望,比夫、米克、考普兰德、杰克都认为辛格理解了他们的话,认同他们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实际上,讽刺的是辛格根本没有听懂过他们的话。”(揭示“倾听”的虚假性,强化孤独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