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书籍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是德国诗人、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创作的​​书信体小说​​,1774年首次出版,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小说。

核心内容
小说以​​第一人称书信体​​形式展开,讲述了青年维特(Werther)的情感悲剧与精神困境:

​​爱情挫折​​:维特因厌恶城市的虚伪与束缚,前往乡村寻找自然与自由,结识了法官之女​​绿蒂​​(Lotte)。绿蒂纯真善良的气质深深吸引了他,但绿蒂早已与他人订婚(未婚夫为阿尔伯特,Albert)。维特陷入无法自拔的爱慕中,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如投身外交工作)摆脱痛苦,却因封建等级制度的歧视(如职场排挤)屡遭挫折。
​​理想破灭​​:维特重返乡村后,发现绿蒂已与阿尔伯特结婚,他的爱情理想彻底破灭。最终,在无法调和个性解放与封建社会压抑的矛盾中,维特选择用阿尔伯特的手枪自杀,以死亡反抗世俗的束缚。
主题与意义
小说通过维特的悲剧命运,​​批判了18世纪德国封建社会的保守与压抑​​(如等级制度、婚姻束缚、虚伪的道德观念),​​呼吁个性解放与情感自由​​,反映了启蒙时代青年对“自然人性”与“自我实现”的追求。其炽烈的情感表达与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引发了欧洲“维特热”(Werther-Fieber)文化现象,成为德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版本推荐
​​杨武能译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以诗化语言还原原著情感张力,增加译者序言解析时代意义,保留歌德亲自撰写的后记。
​​关惠文译本​​(春风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融合自然描写与诗意表达,被视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经典诠释。

《少年维特的烦恼》书籍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是德国诗人、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创作的​​书信体小说​​,1774年首次出版,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歌德之于德国仿佛李白在中国。 译者简介 杨武能(1938— ),重庆人。1957年至1962年,在南京大学德语专业学习。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先生研修德语文学,主攻歌德研究。现为四川大学任教授。译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纳尔齐斯与哥尔德蒙》等,有《杨武能译文集》( 11 卷)行世。已出版论著《歌德与中国》《三叶集》等。

目录
译本序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2)
关于爱情与遗憾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对青春情感的自然共鸣)
“我假设不是呆子,我的生活本可以过的最好、最幸福,像我现在所处的困境,既优美又让人心悦神怡,这是不易多得的,只有我的心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对爱情与生活的矛盾思考)
“在这一瞬间,我的整个生命正在存在与虚无之间颤抖,往过犹如闪电,照亮了未来黑暗的深渊,我周围的一切都在沉默,世界正随我走向灭亡,在这可怕的瞬间,我为何还要羞涩?”(自杀前的内心独白,展现对爱情的绝望与对生命的挣扎)
关于社会与人性
“误解和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批判社会的偏见与冷漠)
“多数人为了谋生,大部分的时光都用来干活,剩余的一点空闲时光却令他们犯愁,非要挖空心思,想办法把它打发掉。”(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反思)
“人若丧失了自我,我们便丧失了一切。”(强调个性解放的重要性)
关于生命与死亡
“我绝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不幸拿来反复咀嚼,我要享受现时,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试图摆脱痛苦的自我救赎)
“自杀只能是软弱的表现。因为寻死比坚韧不拔地忍受苦难的生活肯定要容易。”(对自杀的矛盾态度,反映维特的内心挣扎)
“难道事情总归如此:凡是使人幸福的,终究又会变成他不幸的源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呼应维特的悲剧结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