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功利主义》书籍简介
作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9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
出版信息:
初版:1863年以单行本发行,最初连载于《弗雷泽杂志》。
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首版,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唐钺译本影响深远。
核心内容
理论基础:
最大幸福原则: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其是否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幸福包含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快乐。
快乐质量论:穆勒修正边沁的“基数效用”,提出快乐有高低之分(如哲学思考高于动物性享乐),主张“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优于满足的猪”。
道德约束力:
功利主义依赖人类天生的同情心与道德情感,追求普遍幸福是人性本能,社会共情强化道德义务。
正义与功利的关系:
正义感源于对权利侵害的惩罚欲,但正义需服从普遍功利,如法律应保护多数人利益而非抽象权利。
回应争议:
针对“功利主义冷酷”的批评,穆勒强调其兼容美德与情感,道德行为可兼具利他与自我完善。
《功利主义》书籍简介 作者: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9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 出版信息: 初版:1863年以单行本发行,最初连载于《弗雷泽杂志》。 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1957年首版,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唐钺译本影响...(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或译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功利主义的含义
第三章 论功利原则的终约束力
第四章 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
第五章 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术语
对照表
(展开全部)第二章 功利主义的含义
第三章 论功利原则的终约束力
第四章 论功利原则能够得到何种证明
第五章 论功利与正义的联系术语
对照表
经典金句(20)
纠错 补充反馈
1. 幸福的本质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胜过做一只满足的猪;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胜于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出处:第二章《功利主义的含义》
解析:穆勒区分快乐质量,强调精神满足高于肉体享乐,反驳边沁的“快乐同质化”观点,赋予功利主义人文深度。
2. 道德的根基
“功利原则的终极约束力来自人类对同胞福祉的天然关切。”
出处:第三章《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
解析:指出道德情感(如同情心)是功利主义的内在动力,将理性原则与人性本能结合。
3. 正义的辩证
“社会应当出于普遍功利捍卫权利,而非因权利本身神圣不可侵犯。”
出处:第五章《正义与功利》
解析:批判自然权利论,主张正义服务于现实利益,如法律应优先保障多数人安全而非抽象自由。
4. 对功利的污名化
“功利主义被误解为冷酷计算,实则是唯一兼容美德与情感的道德体系。”
出处:绪论
解析:回应边沁理论引发的“功利=自私”偏见,强调其包容利他行为与精神追求。
5. 实践意义
“检验道德的标准不是动机的高尚,而是结果对幸福的增进。”
出处:第一章《绪论》
解析:确立结果导向的伦理框架,挑战传统动机论(如康德义务论),成为现代政策制定的隐性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