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瓦尔登湖》书籍简介​​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自然主义者,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1845-1847年,梭罗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自建木屋,实践两年多的独居生活,通过耕作、观察自然与哲学思辨,探索简朴生活与精神自由的关系。

​​核心内容​​
​​自然观察​​:记录湖畔动植物生态、四季更迭,如《春》篇以“混沌初开”隐喻生命复苏,《冬天的湖》描写冰层下的生命律动。
​​生活实验​​:建造木屋成本仅28.12美元,开垦豆田、阅读经典,批判工业化社会的物质异化。
​​哲学思辨​​:提出“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满足基本需求即可获得自由”等观点,主张剥离非必要物质以回归精神本真。
​​版本与影响​​
​​中译本特色​​:
徐迟译本(2006):语言诗意但稍显艰涩,豆瓣评分8.3。
杜先菊译本(2019):附200页学术注释,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注疏本授权。
江苏凤凰文艺版(2018):中英对照,收录梭罗日记选段。
​​社会意义​​:被列为美国“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启发环保运动与极简主义,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推荐为新生必读。

《瓦尔登湖》书籍简介​​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自然主义者,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1845-1847年,梭罗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自建木屋,实践两年多的独居生活,通过耕作、观察自然与...(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著名作家,超验主义运动代表人物,主张回归自然,崇尚简单纯朴的生活,追求理性空灵的精神境界。他于一八四五年春在瓦尔登湖畔建起一间木屋,开始过一种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自种自食的生活,并对世界进行深刻思考。

目录
目 次
出版说明
编委会名单


目次

译本序

经济篇
补充诗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阅读

寂寞
访客
种豆
村子

倍克田庄
更高的规律
禽兽为邻
室内的取暖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禽兽
冬天的湖
春天
结束语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第一辑书目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0)
​1. 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湖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
​​解析​​:以湖喻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暗含对工业文明破坏生态的批判。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同样地简单。”​​
​​解析​​:将自然规律与生活哲学结合,倡导回归本真的存在方式。
​​2.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
​​“简单,再简单!再简化!再简化!……不必一天准备三餐,只要两餐。”​​
​​解析​​:直指消费主义对人的束缚,主张通过物质极简释放精神自由。
​​“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解析​​:颠覆传统财富观,将精神丰盈视为更高价值。
​​3. 社会批判与个体觉醒​​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深刻……然后从中学习,以免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解析​​:批判机械化生活对灵魂的消磨,呼吁个体主动探索生命意义。
​​“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
​​解析​​:预言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与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的孤独形成互文。
​​4. 劳动与存在的诗意​​
​​“种豆时,我与豆田对话,豆苗教我谦卑。”​​
​​解析​​:将劳动升华为精神修行,体现超验主义“行动即信仰”的理念。
​​“我愿意深深扎入生活,吮尽生命的骨髓,过得扎实,而不是虚张声势。”​​
​​解析​​:反对浮华表象,强调真实体验对生命完整性的重要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