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岁月》书籍简介​​
《岁月》(The Years)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36-1937年,首次出版于1937年。这部作品以帕吉特(Pargiter)家族三代人的生活为线索,跨越1880年至1930年代中期的英国社会,通过碎片化叙事和蒙太奇手法,探讨时间、记忆与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困境。

​​核心内容与主题​​
​​叙事结构创新​​:
全书共11章,每章聚焦不同年份的某一天,以季节更迭为时间标记(如“1880年春天”“1908年冬天”),通过场景切换和人物心理描写拼贴出家族史诗。例如,第一章以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晚餐开场,最后一章以二战前夕的夏夜舞会收尾,形成历史闭环。
伍尔夫摒弃传统线性叙事,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将历史事件(如布尔战争、经济危机)作为背景隐现,人物对话与内心独白构成叙事主体。
​​主题深度​​:
​​时间的囚徒与超越者​​:书中人物既是时间的受害者(被衰老、死亡束缚),又是其超越者(通过艺术、爱与反抗赋予时间意义)。例如,老一辈帕吉特夫人成为家族画像中的永恒符号,而年轻一代在动荡中寻找自我身份。
​​社会批判​​:揭露维多利亚时代至二战前英国社会的虚伪与压抑,如贵族阶层的道德枷锁、女性角色的边缘化。书中女性角色常以“沉默的观察者”身份出现,暗示其被规训的生存状态。
​​存在主义追问​​:通过日常琐事(如餐桌对话、舞会场景)探讨生命的荒诞与意义,如“我们活在历史中,却死于沉默”。
​​艺术特色​​:
​​意识流与现实主义的融合​​:虽被伍尔夫称为“最接近传统小说的作品”,但仍保留意识流的内心探索,如角色对逝去时光的闪回与哲思。
​​象征意象​​:反复出现的“窗户”“蜡烛”“蛾子”等意象,隐喻对自由的渴望与生命的脆弱。例如,开篇房间内敞开的窗户象征人物对束缚的挣脱欲望。
​​文学地位​​
伍尔夫自述《岁月》是“耗尽心血之作”,写作期间在日记中写道:“我不知是否有人在一本书上遭这么多的罪,能与我《岁月》的写作相比。”
该书是伍尔夫生前最畅销的小说,获《泰晤士报》等媒体盛赞,福克纳称其“以优雅笔触解剖了整个时代的灵魂”。

《岁月》书籍简介​​ 《岁月》(The Years)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36-1937年,首次出版于1937年。这部作品以帕吉特(Pargiter)家族三代人的生活为线索,跨越1880年至1930年代中期的英国社会,通过碎片...(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出版人,二十世纪伟大的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先驱,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代表作有《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等。


经典金句(21)
时间的本质​​
​​旁白(第一章)​​:
“岁月像探照灯的光线,在空中缓缓旋绕,照亮又熄灭,我们不过是光束中飘浮的尘埃。”
——将时间具象化为流动的光,暗喻其不可捉摸与人类的渺小
​​埃德琳(日记)​​:
“我数着年轮,却发现每道褶皱里都藏着未说出口的告别。”
——以树轮隐喻记忆的累积与失落
​​生命的困境​​
​​西莉亚(对镜自语)​​:
“她们把我塞进丝绸衬裙,却忘了给我呼吸的缝隙。”
——批判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
​​老帕吉特(临终独白)​​:
“我们建造房屋,却住在自己的影子里。”
——揭示物质与精神的割裂
​​存在的觉醒​​
​​玛吉(舞会场景)​​:
“音乐响起时,我忽然明白:我们不是观众,而是被命运编排的演员。”
——隐喻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被动性
​​无名者(尾声)​​:
“当钟声敲响十二下,所有的答案都随尘埃落定——除了继续前行。”
——以开放式结局叩问生命的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