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离散》书籍简介
《离散》(Diaspora)是澳大利亚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Greg Egan)于2025年4月出版的硬科幻长篇小说,延续其“量子本体论”与后人类主义主题,探讨意识、数学与宇宙尺度的终极命题。小说以未来900亿年为背景,通过数字生命“佗”(亚蒂玛)的视角,展现人类文明在宇宙崩塌中的流亡与觉醒,被誉为“科幻界的《神曲》”。
核心设定与剧情
生命形态的演化:
城邦公民(纯软件体):脱离肉体束缚,以量子态存在于计算机网络“景界”,通过数学挖掘真理。
肉身人:保留生物形态的智人后裔,固守地球直至中子双星灾难降临。
拟行人:介于软件体与肉身人之间的机器人,象征过渡阶段的探索者。
灾难与流亡:
2125年,中子双星碰撞的伽马射线即将摧毁地球,佗与肉身人“井野城”试图预警未果。灾难后,幸存者发现更大的宇宙危机——所有生命必须逃离当前宇宙,进入更高维度的“所见的宇宙之外”。
哲学与科学隐喻:
小说以高斯-博内定理(微分几何)和量子纠缠为理论骨架,探讨意识如何通过数学重构现实。例如,佗通过“真理挖掘”将几何定理转化为认知革命,打破肉身人对经验的依赖。
艺术特色
硬核科幻的智性狂欢:全书充斥自创术语(如“眼界”软件、“非二元代词”),融合拓扑学、意识上传等前沿概念,被读者称为“量子物理与存在主义的交响诗”。
叙事结构实验:采用多线并置(如佗的真理探索与肉身人灾难纪实),打破线性时间,呼应后人类“离散”的生存状态。
语言革新:创造“佗”(无性别代词)、“景界”(虚拟现实)等词汇,重构未来语言体系。
《离散》书籍简介 《离散》(Diaspora)是澳大利亚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Greg Egan)于2025年4月出版的硬科幻长篇小说,延续其“量子本体论”与后人类主义主题,探讨意识、数学与宇宙尺度的终极命题。小说以未来900亿年为背景,通过数字生命“佗”(亚蒂玛)的视角,展现人类文明在...(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1961年8月20日-),澳大利亚科幻小说作家、业余数学家,以其硬科幻作品而闻名。伊根曾获多个奖项,包括雨果奖、轨迹奖、约翰·坎贝尔纪念科幻小说最佳小说奖等。
伊根于1983年发表第一部作品。其科幻作品聚焦于数学和量子本体论主题,如意识的本质;其他主题包括遗传学、意识上传、模拟现实、后人类主义、人工智能等。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正交》三部曲,短篇小说《祈祷之海》《闪光骇客》等。
伊根不参加任何科幻大会,几乎不公开露面,并声明没有在网络上留下任何本人照片。
目录
1 第一部分
3 第一章 孤儿的诞生
31 第二章 挖掘真理
49 第三章 搭桥人
73 第二部分
75 第四章 蜥蜴之心
85 第五章 射线爆发
123 第六章 分道扬镳
131 第三部分
133 第七章 科祖克的遗产
138 第八章 捷径
153 第九章 自由度
167 第四部分
169 第十章 大流散计划
171 第十一章 王氏地毯
207 第五部分
209 第十二章 重同位素
214 第十三章 斯威夫特星
223 第十四章 嵌入
243 第六部分
245 第十五章 5+1
253 第十六章 二象性
277 第七部分
279 第十七章 单位分解
283 第十八章 创世中心
291 第八部分
293 第十九章 追逐
296 第二十章 不变性
310 译后记
313 术语表
321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3 第一章 孤儿的诞生
31 第二章 挖掘真理
49 第三章 搭桥人
73 第二部分
75 第四章 蜥蜴之心
85 第五章 射线爆发
123 第六章 分道扬镳
131 第三部分
133 第七章 科祖克的遗产
138 第八章 捷径
153 第九章 自由度
167 第四部分
169 第十章 大流散计划
171 第十一章 王氏地毯
207 第五部分
209 第十二章 重同位素
214 第十三章 斯威夫特星
223 第十四章 嵌入
243 第六部分
245 第十五章 5+1
253 第十六章 二象性
277 第七部分
279 第十七章 单位分解
283 第十八章 创世中心
291 第八部分
293 第十九章 追逐
296 第二十章 不变性
310 译后记
313 术语表
321 参考文献
经典金句(21)
纠错 补充反馈
数学即真理
佗(自述):
“任何景界、数据库档案、卫星数据,在数学面前只能自惭形秽。真理的矿井没有捷径,唯有在多重语境中反复纠缠,才能让思维蜕变为新的器官。”(第二章《挖掘真理》)
——数学被赋予宗教般的神圣性,成为超越经验的认知工具
亚蒂玛的觉醒:
“若要理解曲率,必须让平面在想象中扭曲——这不是计算,而是让大脑长出新的沟回!”(第三章《搭桥人》)
——质疑传统学习方式,强调直觉与符号的共生
生命形态的反思
肉身人长老:
“你们软件体永远不懂!没有肉体腐烂的痛楚,何来重生的渴望?”(对佗的警告)
——肉体与精神的二元对立,映射人类对“不完美存在”的执念
陀的抉择:
“成为数据流中的一粒光子,或是宇宙尘埃里的一粒盐——选择权早已被概率抹除。”(第一部分终章)
——后人类时代个体存在的虚无与必然
宇宙尺度的孤独
星际逃亡者:
“我们逃离中子星,却逃不过熵增的牢笼。更大的灾难?不过是孤独的另一种形态。”(第四章《斯威夫特星》)
——宇宙热寂论的文学化表达,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外星遗言:
“所见的宇宙之外没有答案,只有更深的谜题。祝你们……旅途愉快。”(终章外星信息)
——以开放结局解构目的论,保留哲学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