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悉达多:流浪者之歌》书籍简介
《悉达多:流浪者之歌》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2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202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译者为徐进夫。小说以古印度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悉达多(Siddhartha)的求道之旅,探讨生命意义、自我觉醒与精神圆满的永恒命题,被誉为“东方哲学与西方文学融合的巅峰之作”。
核心内容与主题
三重人生阶段:
禁欲修行:婆罗门之子悉达多放弃优渥生活,与苦行者沙门同行,聆听佛陀乔达摩的教义,却因教义无法解答“个体如何证悟”而离开。
世俗沉溺:与名妓迦摩罗相恋,沉迷财富与情欲,成为富商后陷入空虚,最终因厌恶自我而试图自杀。
觉醒顿悟:在摆渡人瓦稣迪瓦的引导下,通过倾听河流之声,领悟“时间即幻象”“万物皆一体”的真谛,与儿子和解后达成精神圆满。
哲学与象征:
河流意象:既是自然存在,也是永恒智慧的化身,象征生命流动与轮回本质。
东西方思想交融:融合佛教“空性”、印度吠檀多哲学与道家“无为”,构建超越宗教的普世精神探索。
文学价值:
1946年黑塞凭此作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存在主义先驱”与“浪漫主义最后骑士”。
影响后世:19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精神启蒙读物,被改编为舞剧、电影,并多次登上全球畅销榜。
《悉达多:流浪者之歌》书籍简介 《悉达多:流浪者之歌》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2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202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新版,译者为徐进夫。小说以古印度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悉达多(Siddhartha)的求道之旅,探讨生命意义、自我觉醒与精神圆满的永恒命题,被誉为...(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
德国作家、诗人、画家。1877年生于德国,1942年入籍瑞士。1946年获歌德奖,同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作家”“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徐进夫,翻译家,一生以翻译为志业,在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有许多高水平的译作问世。译有《悉达多:流浪者之歌》《玻璃球游戏》等多部经典作品。
目录
第一部分
婆罗门之子
入山苦修
大觉世尊
幡然省悟
第二部分
青楼艳妓
随俗浮沉
生死轮回
观河听水
渡人自渡
父子冤家
唵字真言
声闻之人
译注
后记
我的小传
黑塞年谱
(展开全部)婆罗门之子
入山苦修
大觉世尊
幡然省悟
第二部分
青楼艳妓
随俗浮沉
生死轮回
观河听水
渡人自渡
父子冤家
唵字真言
声闻之人
译注
后记
我的小传
黑塞年谱
经典金句(20)
纠错 补充反馈
求道与困惑
初离婆罗门:
“知识可以用言语传递,但智慧不能。智慧只能被体验,被感受。”(对佛陀教义的反思)
沙门时期:
“我们刻意修行的苦行,不过是另一种傲慢。”(质疑形式化的修行)
世俗沉沦
与迦摩罗对话:
“情欲、权力、财富,这些不过是面具,戴上它们的人终将忘记自己的脸。”
富商自省:
“我用黄金填满仓库,却让灵魂饿得啃食自己的影子。”
觉醒与顿悟
河流启示:
“时间并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本是一体。唯有河流永恒流淌。”(倾听河水时的顿悟)
与儿子和解:
“爱不是占有,不是教导,而是接受他如河水般自由流淌的命运。”
终极哲思
瓦稣迪瓦之言:
“船夫的智慧,在于懂得如何等待——等待潮汐,等待风向,等待灵魂自己靠岸。”
尾声独白: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它,属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