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悉达多》书籍简介
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出版时间:192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多家出版社推出(如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等)。
核心内容:
主人公悉达多为古印度婆罗门之子,因质疑教义放弃优渥生活,踏上求道之旅:
沙门苦修:加入苦行僧群体,通过禁欲与冥想寻求真理,发现苦修无法解答终极困惑。
世俗沉沦:接触佛陀乔达摩后,仍选择入世体验情欲、财富与权力,最终因物欲迷失本心。
河流悟道:中年时成为摆渡人,通过聆听河流之声参透“时间虚幻”“万物圆融”的真理,实现精神觉醒。
主题与思想:
自我追寻:强调智慧需通过亲历生活觉醒,而非依赖教条(“知识可传授,智慧不能”)。
生命本质:借河流意象揭示永恒存在于当下,消解线性时间观念(“过去与未来皆存于此刻”)。
东西方融合:融合佛教轮回观、道家“天人合一”与西方存在主义,构建普世精神寓言。
文学价值:
诗化叙事与心理描摹结合,被誉为“黑塞心灵自传”。
全球累计发行逾千万册,影响20世纪反主流文化运动,被多国列为高校推荐书目。
《悉达多》书籍简介 作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出版时间:1922年首次出版,中文版由多家出版社推出(如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版等)。 核心内容: 主人公悉达多为古印度婆罗门之子,因...(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 | Hermann Hesse
(1877—1962)
作家,诗人,画家。
1877年生于德国,1924年入籍瑞士。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
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主要作品
1904 《彼得·卡门青》
1906 《在轮下》
1913 《印度札记》
1919 《德米安》
1922 《悉达多》
1923 《辛克莱的笔记》
1925 《温泉疗养客》
1927 《荒原狼》
1928 《沉思录》
1930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
1932 《东方之旅》
1943 《玻璃珠游戏》
目录
第一部
001 婆罗门之子 _ 012 沙门
024 乔达摩 _ 035 觉醒
第二部
042 迦摩罗 _ 059 尘世间 _ 070 轮回
079 在河边 _ 091 船夫 _ 104 儿子
114 唵 _ 121 乔文达
133 译后记
(展开全部)001 婆罗门之子 _ 012 沙门
024 乔达摩 _ 035 觉醒
第二部
042 迦摩罗 _ 059 尘世间 _ 070 轮回
079 在河边 _ 091 船夫 _ 104 儿子
114 唵 _ 121 乔文达
133 译后记
经典金句(20)
纠错 补充反馈
“一切皆有因果。”
——揭示轮回与业力的核心哲学观。
“时间并不存在,没有过去和未来,一切本质即是当下。”
——河流的启示,破除对时间的执念。
“智慧无法言传。智者试图传授智慧,总像痴人说梦。”
——强调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它,爱它,属于它。”
——接纳真实而非对抗,通向和解的智慧。
“伤口的存在不是为了让我们痛苦,而是为了让我们觉醒。”
——痛苦作为精神成长的催化剂。
“情爱可以乞得,可以购买,可以受馈,也可在陋巷觅得,却唯独不能强夺。”
——欲望的满足需遵从自然法则。
“意义与现实并非隐匿于万物背后,它们就在万物之中。”
——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而非抽象教条。
“爱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去爱这个世界,而非评判它。”
——超越二元对立的终极答案。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
——批判执念对认知的遮蔽。
“唵(Om)是圆满之音,是超越善恶的和谐。”
——象征宇宙统一性的终极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