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失踪的孩子:那不勒斯四曲4》书籍简介
《失踪的孩子》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终章,由陈英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首次引进中文版。小说延续系列对女性命运与友谊的探讨,以双女主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及晚年生活为主线,通过莉拉女儿蒂娜的失踪事件,串联起两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纠葛与成长,最终为这段友谊画上令人心碎的句号

核心内容
​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的意大利那不勒斯,从二战后的贫困社区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剧变,贯穿经济危机、移民潮、黑手党暴力等时代背景。

​主线情节​:

​中年返乡​:埃莱娜为逃离婚姻和写作困境,带着两个女儿回到那不勒斯,与莉拉共同经历生育、地震等动荡,试图以写作对抗社区暴力。
​命运交错​:莉拉策划利用埃莱娜的文学影响力揭露城区黑恶势力,却因女儿蒂娜的离奇失踪陷入崩溃,最终选择自我流放。
​真相与救赎​:埃莱娜直面写作与友情的失败,通过书写两人的友谊,完成对自我与历史的和解

​主题思想​:

​女性觉醒​:批判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如莉拉因聪明被物化为“工具”,埃莱娜因阅读被视作“异类”。
​阶级与暴力​:揭露底层社区中贫困、毒品、黑手党如何代际传递,如里诺因毒品丧生、蒂娜被绑架象征底层女性的结构性困境。
​记忆与书写​:通过埃莱娜的回忆与虚构,探讨历史叙事的不可靠性,如莉拉的“失踪”既是物理消失,也是精神湮灭

​艺术特色​:

​多声部叙事​:采用双女主视角交替叙述,打破单一真相的权威性,如蒂娜失踪事件中两人记忆的矛盾与互补。
​隐喻体系​:以“失踪”象征女性主体性的消解(如莉拉被社会吞噬)、知识的无力(如埃莱娜的书籍未能改变现实)。
​历史褶皱​:将个人命运嵌入意大利政治变迁(如红色旅事件),增强文本的史诗性

《失踪的孩子:那不勒斯四曲4》书籍简介 《失踪的孩子》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终章,由陈英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8年首次引进中文版。小说延续系列对女性命运与友谊的探讨,以双女主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及晚年生活为主线,通过莉拉女儿蒂娜的失踪事件,串联起两人跨越半个世纪...(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埃莱娜•费兰特,目前意大利最受欢迎也最神秘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是一个笔名,其真实身份至今是谜。 埃莱娜•费兰特1992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讨厌的爱》,1995年被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改编为同名电影;此后她相继出版小说《被抛弃的日子》(2002)、《迷失的女儿》(2006)、《夜晚的沙滩》(2007)和散文、访谈集《不确定的碎片》(2003)。 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们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尖锐又细腻探讨了女性命运的复杂性和深度。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2015年,埃莱娜•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埃莱娜•费兰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2017年3月,《我的天才女友》被改编成话剧在伦敦上演。2017年4月,HBO宣布将那不勒斯四部曲改编成系列电视剧。 译者简介: 陈英,意大利语言学博士,现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译有《愤怒的城堡》《一个人消失在世上》《迫害》《拳头》《威尼斯是一条鱼》等。

目录
人物表
壮 年
老 年
尾 声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4)
​“我们所有人,无论多努力,最后都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
——莉拉对埃莱娜的警告,揭示阶级跃迁中的异化与妥协
​​“写作是一场战争,我用文字攻击那些伤害过我的人,可最后连自己也被炸得粉碎。”​​
——埃莱娜对创作本质的反思,暗喻知识分子的无力感
​​“你以为离开男人就能自由?不,我们连离开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莉拉痛斥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结构性困境,呼应其多次逃离又回归的宿命
​​“蒂娜的失踪不是意外,是我们所有人亲手把她埋葬的。”​​
——小说题眼,暗示底层女性被系统性忽视与暴力吞噬的悲剧
​​“爱情是场骗局,它让你相信自己独一无二,最后却证明你只是个替代品。”​​
——埃莱娜对尼诺的控诉,解构浪漫爱情神话
​​“我们藏身于友谊,就像躲在一件不合身的盔甲里。”​​
——揭示两人关系中依赖与对抗的矛盾本质
​​“地震摧毁了房屋,但真正崩塌的是我们假装体面的生活。”​​
——以自然灾害隐喻社会剧变对个体精神的重构
​​“如果必须用谎言换取安宁,我宁愿永远沉默。”​​
——莉拉拒绝妥协的宣言,彰显反叛者的孤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