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十八岁出门远行》书籍简介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短篇小说,创作于1986年,首次发表于1987年的《北京文学》。小说以主人公“我”(一名18岁少年)初次离家远行的经历为主线,通过荒诞离奇的遭遇,展现青春成长中的挫折与对世界的幻灭感。

核心内容
​情节主线​:主人公怀揣对成人世界的憧憬,用一支烟换取搭车机会,却在旅途中遭遇汽车抛锚、村民哄抢苹果、司机背叛等事件。他试图维护正义却遍体鳞伤,最终发现象征“归宿”的旅店竟藏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

​主题思想​:
​成长的残酷性​:通过主人公从天真到幻灭的心理转变,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与人性复杂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主人公所受的道德教育(如“不能容忍盗窃”)在现实中被彻底颠覆,暗示传统价值观的无力

​孤独与自我觉醒​:旅途中“我”始终独自面对困境,最终在遍体鳞伤中仍保持内心的“健全”,完成对自我存在的确认

​艺术特色​:
​荒诞叙事​:情节充满非理性冲突(如司机与劫匪合作),强化世界的不可理喻感

​象征手法​:如“旅店”象征人生归宿,“红色背包”代表父辈传递的经验,最终被掠夺暗示理想破灭

​冷峻语言​:余华以简洁、零度情感的笔触描写暴力与背叛,形成强烈反差冲击

《十八岁出门远行》书籍简介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短篇小说,创作于1986年,首次发表于1987年的《北京文学》。小说以主人公“我”(一名18岁少年)初次离家远行的经历为主线,通过荒诞离奇的遭遇,展现青春成长中的挫折与对世界的幻灭感。 核心内容 ​情节主线​:主人公怀揣对成人世界的憧憬,用一...(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余华 当代中国文坛的顶流作家 年轻人喜爱的“潦草小狗” 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1987年凭《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著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长篇小说及大量中短篇小说,其中仅《活着》的销量就超过两干万册,创造了当代纯文学作品的销售奇迹。 余华的作 品广受欢迎,余华本人也因为犀利幽默的言论和共情年轻人的形象而备受喜爱。一直以来余华专注于书写人在残酷世界中的命运这一主题,并戏称“把悲伤留给虚构,把快乐留给现实”。其实余华的作品在写尽世间的残酷和绝望后,仍给人以希望和温暖,就像喜欢他的年轻人所说:“世界破破烂烂,潦草小狗缝缝补补。”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这篇小说被认为是余华整个创作生涯的原点。小说以一个精巧的寓言呈现了年轻人初入社会的普遍状态。余华写出了外在世界的不可理喻,它充满背叛、荒谬和残酷,但只要有健全暖和的内在世界,就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归宿,给年轻人以积极的力量。

目录
十八岁出门远行 001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013
鲜血梅花 023
往事与刑罚 045
死亡叙述 067
爱情故事 079
命中注定 093
两个人的历史 105
祖 先 115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143
附 录 189
虚伪的作品 191
后 记 206
给塞缪尔·费舍尔讲故事 209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8)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以诗化语言描绘迷茫感,隐喻人生如漂泊的航程
​​“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反复出现的句子,象征成长中对归属感的永恒追寻与失落
​​“内心世界存在的必要就是为了抵抗外在世界的不合理。”​​
——点明小说核心命题:在荒诞现实中坚守精神独立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
——余华对苦难的豁达诠释,呼应主人公遍体鳞伤却未放弃的信念
​​“遇到困难就意味着,命运在向你招手了,让你们走向一个更好的地方。”​​
——以反讽语气消解悲剧,赋予成长以抗争的诗意
​​“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结局的隐喻:肉体可被摧毁,但精神的完整性永不泯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