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平原上的摩西》书籍简介
《平原上的摩西》是作家双雪涛创作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2015年第2期,后收录于同名小说集。小说以中国东北沈阳市铁西区为背景,通过一桩跨越12年的出租车司机连环杀人案,串联起两代人的命运纠葛,被誉为“东北文艺复兴”的标志性作品

核心内容
​情节主线​:
1995年平安夜,刑警庄树调查出租车司机被杀案,发现线索指向童年玩伴李斐及其父李守廉。随着调查深入,揭开了两代人的创伤记忆:庄树父亲庄德增曾是红卫兵,间接导致李守廉挚友死亡;李守廉为复仇重伤庄德增,李斐则在车祸中瘫痪。2007年,庄树成为刑警后,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开谜团,最终与李斐在湖心划船相见,完成救赎闭环

​主题思想​:

​救赎与信仰​:以《摩西五经》为隐喻,通过“心诚念真,高山大海让路”的信念,探讨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对抗虚无。李斐的瘫痪与庄树的执念,象征被现实碾压的理想主义者的精神突围

​代际创伤​:上一代经历“文革”与下岗潮的暴力,下一代在市场化转型中承受精神荒芜。庄德增的资本化转型与李守廉的暴力反抗,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

​东北记忆​:通过艳粉街拆迁、工厂改制等事件,记录国企改革阵痛中普通人的挣扎,批判发展叙事对个体尊严的践踏

​艺术特色​:

​多重视角叙事​:采用七位第一人称叙述者的碎片化视角,拼贴出完整的历史图景,呼应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史诗性结构

​冷峻诗意​:语言兼具暴力美学与抒情性,如“火球从空中落下,两个少年的纯真约定,却引发不可预测的连环风暴”

​宗教隐喻​:以“摩西分海”象征救赎希望,平原作为“应许之地”的变体,指向精神超越的可能

文学影响
2017年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23年改编为同名迷你剧(董子健主演),2021年同名电影由周冬雨、刘昊然主演

被译介至英、意、韩、日等国,哈佛教授王德威评价其“为被遗忘的世界打捞公正与荣耀”

《平原上的摩西》书籍简介 《平原上的摩西》是作家双雪涛创作的中篇小说代表作,首次发表于《收获》杂志2015年第2期,后收录于同名小说集。小说以中国东北沈阳市铁西区为背景,通过一桩跨越12年的出租车司机连环杀人案,串联起两代人的命运纠葛,被誉为“东北文艺复兴”的标志性作品 。 核心内容 ​情节主线​:...(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双雪涛,出生于八〇年代,沈阳人,小说家。 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 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 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得主 已出版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天吾手记》《聋哑时代》《翅鬼》和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猎人》。

目录
平原上的摩西
大师
我的朋友安德烈
跛人
长眠
无赖
冷枪
大路
走出格勒
自由落体
跋 我的师承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18)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李斐对庄树的“平原之约”,成为贯穿全书的救赎信条
​​“火球从空中落下,两个少年的纯真约定,却引发不可预测的连环风暴。”​​
——开篇场景描写,隐喻理想主义在现实中的崩塌
​​“过去的人和事,像雪落在雪上,永远积存在一起。”​​
——庄树对记忆的反思,揭示历史与当下的纠缠
​​“我像一条船,在生活的海浪里漂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沉没。”​​
——李斐瘫痪后的独白,展现边缘个体的生存困境
​​“杀人不是为了钱,是为了让那些欺负人的人知道,他们也会怕。”​​
——李守廉的暴力逻辑,折射底层反抗的悲剧性
​​“平原上的摩西,不是分开海水的人,而是让所有人都能走过泥泞的人。”​​
——小说题记,点明“救赎”的集体性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