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黄色墙纸》书籍简介
《黄色墙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92年,收录于同名短篇小说集(2025年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发行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日记体形式展开,通过一名产后抑郁女性被丈夫强制“休养治疗”的经历,揭露19世纪末父权社会对女性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压迫,被誉为女性主义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核心内容与主题
压抑的生存空间
女主人公因“神经衰弱”被丈夫(一名医生)关入贴满黄色墙纸的阁楼房间,禁止写作、社交甚至下床活动。房间象征父权制度对女性的禁锢,黄色墙纸的扭曲图案则隐喻女性被压抑的自我意识
。
精神崩溃与觉醒
主人公逐渐沉迷于观察墙纸,发现其背后隐藏的“被囚禁女性”幻象。最终,她撕毁墙纸并宣称自己“逃出牢笼”,以疯狂对抗社会规训,完成从受害者到反抗者的转变
。
对“休息疗法”的批判
小说直接抨击当时盛行的“休息疗法”——通过隔离、限制活动治疗女性精神疾病。吉尔曼以自身经历为灵感,揭露这种疗法实为父权社会剥夺女性自主权的工具
。
文学价值与影响
女性主义经典:被《卫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部小说”之一,与《她的国》《妇女与经济》共同构成吉尔曼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系
。
心理恐怖叙事:通过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变化,开创“病态空间”文学范式,影响后世如《螺丝在拧紧》等作品。
社会批判意义: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复兴后,该作成为性别平等议题的核心文本,被译成40余种语言
。
《黄色墙纸》书籍简介 《黄色墙纸》是美国作家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创作的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892年,收录于同名短篇小说集(2025年中文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发行 )。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日记体形式展开,通过一名产后抑郁女性被丈夫强制“休养治疗”的...(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1860—1935)
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女性主义先锋,致力于推动性别平等事业。曾创办《先驱者》杂志,通过著书与宣讲传播女性主义思想,代表作包括小说《黄色墙纸》《她的国》、政论《妇女与经济》等。
吉尔曼的声望在她去世后一度沉寂,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兴起,她的作品才被重新发现,成为女性主义的里程碑之作。
目录
第一部分 幽 灵
黄色墙纸 003
巨藤屋 033
摇椅上的女孩 051
第二部分 觉 醒
世事无常 073
事随境迁 089
珍贵的首饰 105
转身 117
第三部分 智 慧
所罗门如是说 139
遗孀的力量 155
老有所思 173
第四部分 宣 言
灭绝的天使 193
如果我是男人 201
我为什么写《黄色墙纸》 215
译后记 219
(展开全部)黄色墙纸 003
巨藤屋 033
摇椅上的女孩 051
第二部分 觉 醒
世事无常 073
事随境迁 089
珍贵的首饰 105
转身 117
第三部分 智 慧
所罗门如是说 139
遗孀的力量 155
老有所思 173
第四部分 宣 言
灭绝的天使 193
如果我是男人 201
我为什么写《黄色墙纸》 215
译后记 219
经典金句(28)
纠错 补充反馈
1. 关于压抑与禁锢
“这颜色令人厌恶,几乎令人作呕;是一种闷烧般的不干净的黄色,被缓慢流转的阳光奇异地褪去了色泽。”
——开篇对墙纸的描写,暗示压抑环境的腐朽本质
。
“约翰嘲笑我,但这是婚姻中常有的事。约翰是医生,他说我需要休息——可休息只会让我更疯狂。”
——揭露丈夫以“关爱”为名的控制,映射父权制度的虚伪
。
2. 关于自我觉醒
“在那外部图案背后,模糊的形状一天比一天清晰。我终于看出来了——那是一个女人蜷缩着、摇晃着铁栅栏!”
——主人公发现墙纸中的隐喻,象征对自身处境的觉醒
。
“我不再是被丈夫和医生摆布的病人,我是自由的!看啊,我撕掉了这些该死的墙纸!”
——结局的爆发,宣告女性打破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枷锁
。
3. 关于性别与权力
“他说我必须‘控制自己’,可如果我能控制,还会需要被关在这里吗?”
——反驳男性权威对女性理性的贬低,质问社会规训的荒谬
。
“他们以为把我们关在房间里就能让我们安静,却不知道疯狂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对父权制“治疗”本质的尖锐讽刺
。
4. 关于希望与反抗
“白天,那个女人在墙纸后爬行;夜晚,她从窗户逃出,穿过走廊,爬向光明。”
——双重隐喻:既指墙纸中的幻象,也暗示女性突破社会牢笼的可能性
。
“如果我死了,他们只会说‘她本来就有病’,但至少我曾挣扎过——而他们永远无法抹杀这一点。”
——主人公的独白,展现反抗者的悲壮与不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