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局外人》书籍简介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被誉为存在主义文学与荒诞哲学的经典代表作。小说通过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表现、意外杀人事件及荒诞审判过程,揭示现代社会对个体真实性的压迫,探讨人与社会的疏离关系。
核心内容
荒诞叙事与存在主义内核
冷漠的主人公:默尔索对母亲的死亡淡漠、对爱情无感、对世俗规则无动于衷,其“局外人”特质成为对抗虚伪社会规训的武器。
双重审判:小说前半部聚焦默尔索的“无动于衷”,后半部转向司法系统对其道德的审判——检察官以“灵魂弑母”为罪名,忽视犯罪事实,最终判处死刑
。
版本与翻译特色
中文译本:郑克鲁译本(2017年)以法文直译修正偏差,获微信读书83.9%推荐值;中央编译出版社版(2020年)收录导读与译者序,剖析“零度写作”风格;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版(2021年)附诺贝尔奖授奖辞及《鼠疫》合集
。
全球影响:截至2024年,全球销量超3000万册,被译成40余种语言,与《西西弗神话》构成加缪“荒诞三部曲”
。
文学地位
萨特称其为“哲学标准之作”,毕飞宇评价“局外人已成为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代名词”。小说以冷峻笔触解构理性秩序,成为20世纪文学反思现代性的里程碑
。
《局外人》书籍简介 《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被誉为存在主义文学与荒诞哲学的经典代表作。小说通过主人公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冷漠表现、意外杀人事件及荒诞审判过程,揭示现代社会对个体真实性的压迫,探讨人与社会的疏离关系。 核心内容 荒诞叙事与存在主义内核 冷漠...(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经典金句(28)
纠错 补充反馈
1. 关于荒诞与真实
“我连他的名字都忘了。”
——默尔索对人际关系的疏离宣言,揭示情感联结的虚幻性
。
“日子过起来如此漫长,却又如此紧凑,一天推涌着一天。它们失去了各自的名称,只有‘昨天’和‘明天’。”
——默尔索对时间感知的异化,隐喻存在主义的虚无感
。
2. 关于司法与道德
“任何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处以死刑。”
——检察官的审判逻辑,讽刺道德绑架对司法公正的侵蚀
。
“法律只需要事实,而道德需要眼泪。”
——默尔索对司法异化的控诉,直指制度对人性的压迫
。
3. 关于自由与反抗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和我如此相像,终究是如此友爱……我希望被处决的那天有很多人来观看,用仇恨的喊声欢迎我。”
——默尔索对荒诞世界的终极反抗,以自我放逐完成精神觉醒
。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加缪借默尔索之口,批判社会虚伪与异化
。
4. 关于存在与意义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存在主义核心命题,呼应默尔索对生命本质的坚守
。
“面对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心扉。”
——默尔索临终前的顿悟,展现荒诞中的人性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