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书籍简介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是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于196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被誉为“赛博朋克文学鼻祖”和人工智能伦理探讨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核战后的末世地球为背景,通过赏金猎人追捕逃亡仿生人的故事,追问“何为人性”的终极命题。1982年,其改编电影《银翼杀手》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想象

核心设定与剧情亮点
​末世生态与仿生人危机​
核战争导致地球生态崩溃,动物濒临灭绝,人类通过“移情测试”(沃伊特-坎普夫测试)区分人类与仿生人。
仿生人被制造为外貌与人类无异的奴隶,但部分个体觉醒自我意识,逃回地球反抗压迫,引发猎杀与逃亡的冲突

​主角的道德困境​
主人公里克·德卡德(Rick Deckard)奉命猎杀新型仿生人,却在任务中逐渐发现仿生人具备真实情感(如恐惧、爱欲),甚至通过共情测试。
他购买电子羊以证明自己“人性”,却在追杀中质疑人类与仿生人的界限,最终陷入身份认同危机

​哲学与科技隐喻​
​共情测试​:通过测量对他人痛苦的共情反应区分物种,但仿生人因程序模拟而通过测试,讽刺人类情感的机械性。
​电子羊象征​:作为虚假情感寄托的电子羊,映射人类在科技异化中对真实联结的渴望与失落

文学地位与影响
​奖项与评价​:获雨果奖提名,被《时代》周刊评为“1923年以来最佳英文小说”之一,奠定迪克“科幻思想家”地位

​影视改编​:1982年电影《银翼杀手》开创赛博朋克视觉美学,2017年续集《银翼杀手2049》延续哲学追问;2023年同名舞台剧登陆百老汇

​现实回响​:小说预言了人工智能伦理困境,成为ChatGPT时代讨论“AI权利”的经典参照文本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书籍简介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是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于196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被誉为“赛博朋克文学鼻祖”和人工智能伦理探讨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核战后的...(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菲利普·迪克(Pilip K. Dick, 1928—1982) 美国科幻作家,科幻文学界永远的传奇。 他一生潦倒,因药物成瘾而分不清现实与虚幻;他的多部作品被公认为神作,却只拿过一次雨果奖;由本书改编的电影《银翼杀手》名垂影史,他却在公映前几个月去世了。 什么是人、什么是真实是贯穿他作品的两大主题。人因痴迷技术而折损灵性,离不开科技,分不清自我——他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故事背景最初设定于1992年,后改为2021年。这个时间还可以无限延后,因为迪克抓住了高速变化世界中的不变真理——即便在平庸、焦虑、不确定的时代里,人类依然会爆发出欲望、忠诚与温柔。


经典金句(26)
一、人性与身份
​​“所有时刻终将消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小说开篇的绝望独白,隐喻人类对永恒的徒劳追寻。
​​“你见过仿生人盯着彩虹看吗?他们也会为光线的折射而屏息。”​​
——里克发现仿生人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审美,动摇对“人性”的定义。
​​“如果我梦见电子羊,它们会梦见我吗?”​​
——电子羊作为情感符号,质问人类与仿生人的共情是否双向
二、科技与伦理
​​“移情是人类的弱点,也是我们最后的武器。”​​
——揭示移情测试的荒谬性:人类以自身的情感逻辑审判仿生人,却暴露自身的脆弱。
​​“他们制造我们,是为了让我们服役,却忘了告诉我们如何生存。”​​
——仿生人瑞秋的控诉,直指创造者对生命权的漠视
​​“当仿生人开始做梦,人类就不再是造物主。”​​
——小说核心隐喻,预言人工智能觉醒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颠覆
三、存在与虚无
​​“在2019年的洛杉矶,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连阳光都是模拟的。”​​
——描绘赛博朋克美学的经典场景,批判技术对现实的侵蚀。
​​“杀死仿生人时,你杀死的只是自己的倒影。”​​
——里克在猎杀中逐渐意识到,仿生人是他内心对“人性”渴望的投射
​​“电子羊永远不会死,但它们也从未真正活过。”​​
——讽刺人类对虚拟情感的依赖,追问真实存在的意义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