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酒吧长谈》书籍简介
《酒吧长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69年,被公认为“结构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以秘鲁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1948-1956)为背景,通过两个落魄男子在利马大教堂酒吧的四小时长谈,串联起独裁政权下不同阶层的生存图景,揭露权力腐败、阶级压迫与人性的异化。
核心亮点:
叙事革命
采用“对话波”与“通管法”结构,全篇以圣地亚哥·萨瓦拉(小萨)与司机安布罗修的对话为主线,穿插四组平行叙事,打破线性时空,形成多声部交响。例如,两人在酒吧讨论“缪斯的死亡”时,突然插入安布罗修与部长卡约的密谋片段,形成悬念与解谜的张力
。
独裁社会的显微镜
小说塑造了70余个角色,涵盖总统、部长、资本家、妓女、打手等,展现独裁统治如何渗透日常生活:警察局系统性掩盖谋杀案、资本家操控选举、底层人为生存沦为帮凶。书中“卡约·贝穆德斯”原型为秘鲁真实独裁者贝朗德·特里,其残暴统治成为拉美政治的缩影
。
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主人公圣地亚哥出身资产阶级,因反抗独裁被捕后精神崩溃,最终放弃文学理想。他的堕落象征拉美知识分子在强权下的集体失语,而安布罗修从司机到杀人犯的转变,则映射底层人在权力绞杀中的异化
。
语言实验与象征
略萨将新闻报道、戏剧对白、内心独白杂糅,如用“通管法”同时呈现三场对话(圣地亚哥与安布罗修、安布罗修与费尔民、圣地亚哥与记者卡利托斯),形成“语言迷宫”。书中反复出现的“狗”意象(如安布罗修在狗场谋生)隐喻独裁社会的人性扭曲
。
《酒吧长谈》书籍简介 《酒吧长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69年,被公认为“结构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以秘鲁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1948-1956)为背景,通过两个落魄男子在利马大教堂酒吧的四小时长谈,串联...(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1936— )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著名作家,创作小说、剧本、随笔、文学评论、政论杂文等。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使他成为“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曾获海明威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耶路撒冷文学奖等,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1年被西班牙国王封为第一代巴尔加斯•略萨侯爵。
译者简介
孙家孟(1934-2013)中国第一代西班牙语翻译家,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1981—1982 年留学秘鲁,曾先后担任中国西葡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等职务。2013 年因病逝世于南京。译著有:《酒吧长谈》《绿房子》《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凯尔特人之梦》等。
目录
主要人物表
2010年西语版序
五光十色的国家(代序)
第一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部
1
2
3
4
5
6
7
8
9
第三部
1
2
3
4
第四部
1
2
3
4
5
6
7
8
结构革命的先锋 孙家孟
(展开全部)2010年西语版序
五光十色的国家(代序)
第一部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二部
1
2
3
4
5
6
7
8
9
第三部
1
2
3
4
第四部
1
2
3
4
5
6
7
8
结构革命的先锋 孙家孟
经典金句(30)
纠错 补充反馈
一、权力与腐败
“你错了,一个人应该博览群书,包括蒙昧主义的作品。”
——安布罗修对圣地亚哥的嘲讽,揭示独裁政权如何利用文化控制思想
。
“卡约·贝穆德斯不是人,是台机器,一台吃人的机器。”
——费尔民对独裁部长的评价,直指权力体系的非人化
。
“在这个国家,人事变来变去,可情况却总是好不了。”
——妓女“缪斯”对秘鲁政治循环的绝望总结
。
二、阶级与人性
“你就像秘鲁一样,也是从某个时候倒霉的。”
——安布罗修对圣地亚哥命运的共情,暗示个人悲剧与国家命运的共生
。
“我人在钦恰,又好像不在钦恰;我认出了一切,又好像什么也认不出来。”
——安布罗修返乡时的疏离感,映射城乡割裂与身份迷失
。
“你以为革命能改变什么?革命不过是换一批人当老爷。”
——记者卡利托斯对革命的幻灭,批判拉美政治的暴力循环
。
三、生存与抗争
“落入这个大海里的人不会被海水淹死,却会被一种装腔作势的庸俗作风淹死。”
——圣地亚哥对利马社会虚伪风气的控诉
。
“如果不能确知命运指派给我们怎样的角色和使命,我们就无法继续活下去。”
——安布罗修的独白,展现小人物在强权下的被动与挣扎
。
“诗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但写诗的人必须先学会撒谎。”
——作家对创作本质的讽刺,暗喻独裁社会中文学的工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