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我们八月见》书籍简介
《我们八月见》是哥伦比亚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遗作,2024年2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全球同步发行,中文版由侯健翻译。这部小说被评价为马尔克斯创作生涯的“完美句号”,首次以女性视角展开叙事,通过主人公安娜·玛格达莱纳每年八月赴小岛祭奠母亲的仪式性旅程,探讨婚姻、爱情、孤独与命运的本质

安娜的生活看似完美:家庭和睦,丈夫体贴,子女乖巧,但她每年坚持独自前往破败的岛屿,完成对母亲的悼念。第八年,一场意外邂逅打破了她习以为常的孤独——她与一名陌生男子在岛上共度纵情之夜。这场短暂的情欲冒险成为导火索,迫使她直面家庭关系中的隐秘裂痕、母亲生前的禁忌往事,以及自身对自由与真实的渴望。小说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将“八月”这一时间符号转化为宿命循环的隐喻,揭示人类在情感与道德、欲望与责任间的永恒挣扎

马尔克斯在书中延续了《百年孤独》的家族叙事传统,通过镜像意象(如安娜与母亲的容貌重叠、女儿对祖母生活方式的复刻)和循环结构(每年重复的祭奠仪式),构建了一个关于记忆、背叛与救赎的寓言。作品探讨的核心命题是:当生活的表象被仪式化的秩序包裹,个体如何突破虚伪的温情,直面未被岁月驯化的真实自我

《我们八月见》书籍简介 《我们八月见》是哥伦比亚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遗作,2024年2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全球同步发行,中文版由侯健翻译。这部小说被评价为马尔克斯创作生涯的“完美句号”,首次以女性视角展开叙事,通过主人公安娜·玛格达莱纳每年八月赴小岛祭奠母亲的仪式性旅程,探讨婚姻、爱情、孤独与命运...(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问世。2014年4月17日于墨西哥病逝。 【译者简介】 侯健 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豆瓣年度译者,译有《两种孤独》《从马尔克斯到略萨:回溯文学爆炸》《略萨谈博尔赫斯》《艰辛时刻》《终了之前》等作品近20部。


经典金句(21)
​​“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
——全书核心箴言,直指情感关系中最本真的生存哲学
​​“每年的八月十六日,我都要乘同一班渡轮,住同一家酒店,买同一束剑兰。这是我对母亲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审判。”​​
——开篇独白,奠定仪式化孤独的基调,暗示自我规训与欲望的博弈
​​“她发现母亲的骸骨旁躺着一具穿白纱的尸体——那分明是二十年前的自己。”​​
——镜像式结局,揭示代际命运的轮回与孤独的永恒性
​​“爱情不是解药,而是毒药。我们饮鸩止渴,却渴望在醉意中找到解药。”​​
——安娜与情人对话,解构浪漫主义叙事,展现情欲的毁灭性与救赎性
​​“岛上的蓝鹭年复一年地飞,它们的影子投在海面,像极了我们被生活磨碎的倒影。”​​
——以自然意象隐喻人类在时间洪流中的无力感
​​“我终于明白,母亲选择这座岛,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能同时拥有墓碑和床榻。”​​
——揭露女性在传统伦理与本能欲望间的撕裂困境
​​“所谓宿命,不过是人类为逃避选择编造的谎言。”​​
——马尔克斯借角色之口,回应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宿命论”命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