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面孔》书籍简介
《面孔》(Ansigterne)是丹麦国宝级作家托芙·迪特莱弗森(Tove Ditlevsen)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8年,202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这部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笔触探讨了女性在婚姻、创作与精神困境中的挣扎,被视为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艺术化投射
。
核心情节
精神崩溃与家庭崩塌:主人公莉塞·蒙杜斯是一位成功的童书作家,却因怀疑丈夫与女管家吉特的私情陷入谵妄。她出现幻听、幻视,甚至将家人幻化为加害者,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医院中,她仍无法分辨现实与虚幻,童年创伤与婚姻压抑交织成一张无法挣脱的网
。
面孔的隐喻:小说标题“面孔”既是人物身份的符号,也是真实与谎言的屏障。莉塞不断质问“他人的面孔下藏着什么”,却发现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早已被虚伪与冷漠吞噬。精神病院中的面孔幻象,更暗示了个体在精神崩溃中对自我认知的彻底瓦解
。
创作与救赎:尽管深陷疯狂,莉塞仍坚持“明天要开始写作”。写作成为她对抗虚无的武器,也是唯一能保留自我真实性的途径。小说结尾的未竟之句“明天,我要开始写作”,既是对希望的微弱呼唤,也是对艺术救赎的终极叩问
。
主题与风格
女性困境的寓言:迪特莱弗森通过莉塞的遭遇,揭露了20世纪中叶女性在婚姻中的异化。莉塞的丈夫将她的文学成就视为“侮辱”,而她对家庭生活的妥协最终导向精神崩溃,映射了父权制对女性创造力的扼杀
。
超现实与自传性:小说融合了作者亲身经历(如药物成瘾、多次婚姻危机),以碎片化的叙事打破时空界限,将现实与幻想糅合。这种“自传体小说”的写法,延续了迪特莱弗森一贯的“体验派”风格,被评价为“哥本哈根版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
存在主义追问:通过莉塞的癫狂状态,小说探讨了“自我”的虚无性——当社会角色(作家、妻子、母亲)剥削了个体本质,人是否还能保有真实的面孔?
《面孔》书籍简介 《面孔》(Ansigterne)是丹麦国宝级作家托芙·迪特莱弗森(Tove Ditlevsen)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8年,202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中译本。这部作品以超现实主义笔触探讨了女性在婚姻、创作与精神困境中的挣扎,被视为作者对自身经历的艺术化投射 。 ...
(展开全部)作者 | 托芙·迪特莱弗森(Tove Ditlevsen,1917—1976 )
二十世纪丹麦国宝级作家,生于哥本哈根韦斯特布罗区,并在那里度过灰暗的童年。
迪特莱弗森年少成名,历经四段婚姻,深受酗酒和药物成瘾的困扰,并多次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她一生共创作近三十部作品,曾获丹麦文坛最高荣誉“金桂叶奖”,作品入选丹麦教科书。失落的童年、家庭关系、婚姻生活、女性身份是她所有作品的母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面孔》、短篇小说集《邪恶的幸福》、诗集《成年人》、回忆录《哥本哈根三部曲》等。
——————————————————
译者 | 徐芳园
自由译者,译有《客居己乡》《出埃及》《国王》《他们涉海而来》等作品。
—— 莉塞对情感麻木的总结,揭示婚姻压抑下女性精神死亡的隐喻
“我从来就只想要独处。我不在乎这个世界,我只想写作和阅读;我只想做自己。”
—— 直接呼应作者迪特莱弗森的创作宣言,展现女性在家庭束缚中对独立人格的渴望
—— 小说结尾的未竟之句,既是莉塞对救赎的渺茫希望,也是艺术对抗虚无的永恒抗争
“面孔是通向内心世界的通道,但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的面孔。”
—— 对“面孔”意象的哲学诠释,暗示真实与虚幻的辩证关系
“婚姻是一件过小的羊毛衫,穿久了就会勒进血肉。”
—— 比喻婚姻对女性的窒息感,呼应莉塞被家庭角色吞噬的命运
“伞柄冰凉,很细,但很结实,能够紧紧握住,能够欣赏,能够信任,能够认可。”
—— 短篇小说《伞》中的经典意象,象征女性对情感联结的绝望渴求
—— 莉塞在精神病院的独白,揭示精神崩溃对女性自我保护的扭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