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迷宫: 残雪全新小说集》书籍简介​
《迷宫》是作家残雪于2025年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全新小说集,收录其2022年至2024年间在西双版纳创作的5篇短篇小说及首部改编四幕歌剧《陨石山》。全书延续残雪标志性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以魔幻笔触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幽深迷宫,同时融入生态哲学与存在主义思考,被评论界称为“东方卡夫卡式的精神史诗”

​核心内容与主题​
​自然与精神的共生迷局​
​生态寓言​:通过《地心访客》中“从地心生长的人形石头”、《苍姨的蜘蛛湾》中“自我编织的命运之网”,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提出“人类不过是生态链中的普通节点”

​时空折叠​:西双版纳的雨林、绿河、藤香炉作坊等场景成为时空交错的试验场,如《去好望角》中主人公跨越绿河时目睹的“时空褶皱”,隐喻现代人精神漂泊的永恒困境

​女性觉醒与生存博弈​
​权力解构​:歌剧《陨石山》中,姐妹吉蓝与吉林从对抗到和解,揭示“女性互助是突破男权牢笼的密钥”;《西双版纳的事业》中米姨与茉莉姨打破年龄桎梏,以“与自然融合”实现自我赋权

​记忆重构​:苍姨每夜游走于“蜘蛛湾”的循环叙事,象征女性在传统规训与自我觉醒间的挣扎,最终通过梦境“将破碎的自我缝合成完整生命”

​存在主义哲思​
​荒诞抗争​:如《地心访客》中离子对“会移动的石头”的痴迷追寻,暗喻人类在无意义世界中创造意义的徒劳与悲壮

​自由意志​:残雪借角色之口质问:“如果连蜘蛛网都是自己织就的枷锁,谁又能真正走出迷宫?”

《迷宫: 残雪全新小说集》书籍简介​ 《迷宫》是作家残雪于2025年2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全新小说集,收录其2022年至2024年间在西双版纳创作的5篇短篇小说及首部改编四幕歌剧《陨石山》。全书延续残雪标志性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以魔幻笔触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幽深迷宫,同时融入生态哲学与存在主义思考,...(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作者残雪,本名邓小华。中国著名作家,当代先锋文学与“新实验小说”代表人物。在国外翻译出版的作品数量、入选外国高校文学教材的作品数量,均具中国作家之首,在世界文学界所获声誉之广、近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呼声之高,中国作家罕有其匹。 被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誉为“中国的卡夫卡”,“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苏珊·桑塔格曾说:“如果中国有人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个人就是残雪。”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被提议预测当年的获奖人,他说:“我不预测,但我希望是中国的女作家残雪”。 32岁发表处女作《黄泥街》声名鹊起,受世界文学大师卡夫卡、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穆齐尔和哲学大师康德影响巨大。 《迷宫》收录残雪近年全新创作的短篇小说五种和歌剧一部,这些作品一如既往地延续着残雪独特的写作风格,作家自称:“这部集子的水准超越了我四十年来所有的短篇小说。” 所获国际奖项(部分) 2015入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2016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2019/2021两次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2022入围德国豪斯国际翻译文学奖 2022获得马来西亚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 2024获得“美国文学奖”

目录
目 录
地心访客 1
苍姨的蜘蛛湾 40
去好望角 95
西双版纳的太阳 127
西双版纳的事业 163
陨石山(四幕歌剧) 222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4)
​​“种子不是被播种的,而是从地心自己长出来的——就像思想,总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发芽。”​​
——《地心访客》中离子对“神秘石头”的顿悟,直指生命自发性的哲学命题
​​“蜘蛛湾的网不是困住我的牢笼,而是我编织的翅膀。”​​
——苍姨的独白,颠覆传统女性困境叙事,赋予“编织”以自由意志的象征
​​“去好望角的路,是用绿河的水和自己的血浇筑的。”​​
——《去好望角》中普文的觉醒宣言,隐喻精神突围的代价与必然
​​“太阳死去了,但岩洞里的回声比阳光更炽热。”​​
——《西双版纳的太阳》中神秘女子对永恒的诠释,挑战物理存在的局限性
​​“我们驯服了老虎,却把自己变成了困兽。”​​
——歌剧《陨石山》台词,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与自我的双重异化
​​“迷宫的出口不在尽头,而在你停下计数的那一刻。”​​
——残雪对创作的自述,揭示其“反线性叙事”的美学追求
​​“西双版纳的藤蔓会吃掉你的名字,只留下灵魂的藤香。”​​
——《西双版纳的事业》中米姨的顿悟,指向身份消解与精神重生的辩证
​​“当你说‘我理解了’,迷宫就立刻为你重建新的墙壁。”​​
——残雪对读者挑战的挑衅,呼应其“不可解文本”的创作理念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