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浮木》书籍简介​
《浮木》是湖南作家杨本芬于2021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被誉为“《秋园》的续章与补遗”。全书以作者母亲梁秋园(书中称“之骅”)及中南地区乡邻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记录20世纪中国底层民众在战乱、饥荒与政治运动中的挣扎与坚韧。书名取自“浮木”意象,隐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水中浮木般漂泊无依,却始终保有微弱却顽强的生命力

​核心内容与主题​
​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
书中人物多为农民、手工业者、流亡者,如被洪水冲散的杨锐(之骅早夭弟弟)、因饥饿致盲的田四、因成分问题被迫害的乡亲。他们的生命如“泡影破灭于水面”,折射出特殊年代普通人的集体创伤

通过“我”的回忆视角,串联起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母亲秋园在丧夫后携子女逃荒,之骅(杨本芬)因贫困失学、中年丧夫,以及乡邻们在集体化运动中的挣扎

​苦难中的温情与尊严​
尽管充斥死亡与离散,书中仍强调人性的微光:秋园在贫病中坚持教子女识字,村民在饥荒中分享最后半块红薯,瘫痪老人用颤抖的手为孙辈缝补衣物。这些细节构成“露珠般完整的宇宙”

杨本芬以“记录者”身份书写,认为“微弱个人也能呈现鲜活历史”,如田四临终前用竹枝在沙地画出全家福,成为对消逝生命的最后抵抗

​女性视角的生存叙事​
延续《秋园》的女性书写,揭示旧社会女性多重困境:被物化的婚姻(如寡妇被迫改嫁)、生育风险(秋园因接生感染)、精神压抑(之骅因包办婚姻抑郁)。
对比秋园与女儿之骅的代际差异:秋园在绝境中仍保有诗意(如用碎布拼贴窗花),之骅则通过写作实现自我救赎,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

​文学特色​
​碎片化叙事​:采用日记体与回忆录形式,打破线性时间,如从1930年代逃荒场景跳跃至1990年代探亲见闻,强化命运的无常感。
​意象隐喻​:反复使用“露珠”“闪电”“浮木”等意象,如“人生如露珠,破灭前闪耀完整光芒”,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存在主义哲思。
​方言与民俗​:穿插湖南乡间俗语(如“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婚丧仪式细节,增强地域真实性

《浮木》书籍简介​ 《浮木》是湖南作家杨本芬于2021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被誉为“《秋园》的续章与补遗”。全书以作者母亲梁秋园(书中称“之骅”)及中南地区乡邻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记录20世纪中国底层民众在战乱、饥荒与政治运动中的挣扎与坚韧。书名取自“浮木”意象,隐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如水中浮木般漂泊无依...(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17岁考入湘阴工业学校,后进入江西共大分校,未及毕业即下放江西农村。此后数十年为生计奔忙,相夫教子,后从某汽车运输公司退休。花甲之年开始写作,在《红豆》《滇池》等刊物上发表过短篇小说。2020年出版的处女作《秋园》,讲述了主人公秋园这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并以她的经历串联起百年中国的沧桑,深情而悲悯地描绘了底层乡间人物对苦难的承受与抵抗。

目录
序 露珠的记忆 I
第一章 家 1
写给杨锐 3
田四 11
哥哥 19
一百元钱 44
看电影 49
江西柴刀 52
纳凉 58
大乖 61
来富 64
看牙齿 67
搬家 71
妈妈在阳春街的日子 77
手术 80
看望妈妈 89
第二章 乡 93
文秀 95
陈家冲人家 123
李娭毑 134
定坤叔 139
消失的货郎 151
老四 155
福婶 161
郎中 166
第三章 我 171
1984年 173
苹果园历险记 180
讨债路上 190
和秋秋在一起的日子 197
路遇骗子 210
金刚和牡丹 214
小庐山 217
晚年小景 223
代后记 成为作家 240
(展开全部)

经典金句(21)
​“他们多是劳碌一生的人物,许多人没有善终。”​​
——开篇点题,揭示群体命运的悲剧性
​​“时光就是如此不由分说,充满一种残酷的魔力。”​​
——对时间与命运的控诉,呼应书中人物接连离世的情节
​​“人生之难,并非全是吃饭穿衣和日常开支,精神生活也占据同等重要的位置。”​​
——剖析苦难的多维性,批判物质匮乏对心灵的摧残
​​“一个最微小的个人,也可以呈现与记录鲜活的历史。”​​
——作者创作宣言,强调平民叙事的价值
​​“人们一直在丧失。记录与书写便是人类抵抗遗忘的方式。”​​
——揭示写作疗愈功能,如秋园临终前要求女儿记录其生平
​​“幸福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当我看到母亲从劈柴里捡起鸡蛋,抱在怀里走进房间时,我看见了幸福。”​​
——以微小瞬间解构宏大苦难,展现底层生活的诗意
​​“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
——总结生命本质,从丧亲到失乡,贯穿全书基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